聂永丰认为,采取诸如倾倒垃圾前将厨余垃圾多余水分单独排除能够将厨余垃圾的含水率降低十个百分点,进而可以带动所有垃圾的含水率,无疑会大大增加后期运输、处理的效率。
“总量减少的同时垃圾热值也能有所提高,进而填埋时产生的臭气也会减少。”聂永丰对记者强调,降低含水率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做,难度不会比垃圾干湿分开要大,但关键要得到重视。
然而,事实上减少垃圾含水率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让民众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就经历了数年的宣传引导,细致到厨余垃圾的干湿分类工作势必更难推行。
6月18日,在位于天通苑社区的某居民楼前,记者发现,楼前摆放的分类垃圾桶被居民随意丢放的混合垃圾填满,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各色小垃圾袋分装的厨余垃圾,烂叶、剩饭、菜汤甚可从袋口外渗,清晰可见。
“我平时都是将吃剩的饭菜和做饭时的厨余垃圾一并装在一个袋子里,肯定都是汤汤水水的。”家住天通苑的市民佟小姐告诉记者,平日基本上都将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混装在小袋中一起扔掉,也没有什么分类不分类的,基本上厨余垃圾比较多。
聂永丰的观点与长期从事固体垃圾处理处置技术研究的中国环科院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丽的观点不谋而合,6月12日,听闻记者前期了解的相关情况后,李丽直言,围绕垃圾焚烧的讨论不该仅限于技术本身,我们引进的国外焚烧设施因我国垃圾构成以厨余垃圾占比较大、含水率太高,无法进行直接焚烧,所以需要添加助燃剂,由此带来的焚烧成本增高值得关注。
“要降低成本就要提高所烧垃圾的热值,直接关联的就是垃圾的含水率。”李丽告诉记者,我国餐厨垃圾占比较大的特点决定了含水率高的客观事实,所以从源头做好干湿分类对于提高垃圾热值是有利的。
自行就地处理厨余垃圾
6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海淀区的万科西山庭院,作为北京市较早进行厨余垃圾自行就地处理的小区,自2006年起,名为“厨余垃圾生物处理机”的设备就在此运行,当前该设备日处理能力在120吨,且所产肥料可供园区绿化使用。
“实际上就是培养一些菌群将厨余垃圾‘吃’掉,然后形成有机肥料。”该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设备的同时也坦言,当前设备运行的主要问题是,设备需要长期运行,由此产生每年数万元的管理、升级改造及耗电费用大多要自行承担。
记者了解到,当前北京市类似这样采取自行就地处理厨余垃圾的小区不下数百处,可大多因为自行投入设备及后期运行费用而无法长期坚持,就此,北京市各区也都采取补贴措施进行弥补,以平衡这类小区无需垃圾运输费用的缺口。
“但厨余垃圾在进入设备进行处理前还是需要一些分拣工作。”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尽管已经进行了多年大量宣传,但毕竟没有强制措施,还是会有些不按分类要求的做法出现,如果进行处理的厨余垃圾没有达标,那对设备运行及后期肥料的生产都将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