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的专家学者和相关职能部门,都有一个共识,即从源头分类、减量开始的全过程管理才是破解垃圾难题的关键;而处理技术讨论的重点是如何适应北京的现实条件。
“以前烧的时候刺鼻的烟雾伴着垃圾的臭气,让我们根本没法出门,即使在屋里也能闻到气味。”一位家住昌平区朝辛路附近村庄的大妈6月1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讲述着昌平垃圾综合处理厂关闭前的生活景象:臭气熏天、蚊蝇围屋、肆意焚烧导致的周边百姓生活质量极低,周边果园菜地产品滞销——这正是早先垃圾场站的真实写照。
经过一周时间对北京市周边大型正规垃圾处理场的实地走访,记者看到了北京市整治力度的加大,一座座犹如现工业园区的综合处理设施着实让人们看到了北京未来垃圾处理的方向。尽管近年来北京市推动垃圾分类、减量及一系列措施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旧存在一系列诸如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垃圾堆放无序、分类运输不到位等问题。
城乡接合部成垃圾堆放重灾区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在经过积极宣传和一系列试点设施和小区的工作实施之后,成效值得肯定也十分明显,但随着“垃圾围城”态势凸显,城乡接合部及城中村正逐渐成为垃圾围城的重灾区。
6月13日,记者在位于昌平区东小口地区距离城铁仅一公里左右的路侧发现了一座露天堆放的“混合垃圾场”,一家环卫公司大院与一片树林仅有一条小路相隔,从堆放垃圾的成分不难看出,这是一家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混合堆放的露天垃圾场,由于渣土对生活垃圾的掩盖填埋,气味并不十分严重,但在记者观察的近一小时内,先后有两辆渣土运输车和四辆生活垃圾运输车进出垃圾场,倾倒的车痕还依稀可见。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混合堆放是被严令禁止的。当天下午,长期从事垃圾围城研究的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聂永丰对记者强调,对于那些在北京城周边露天堆放的垃圾场,根本无法称之为“垃圾处理”,只是简单的堆放而已,由此带来的对周边区域环境的影响甚大。
“垃圾肆意露天堆放带来的对周边公众健康的影响尤该引起重视。”聂永丰说,处理垃圾的一项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
6月13日下午,记者在去往昌平回龙观地区采访途中发现,一座堆放至数层楼高的垃圾堆体让人尤为震惊,这座“垃圾山”与旁边的废品收购站一并,和紧邻路侧的繁华街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垃圾堆放在路边上都快赶上楼高了,好像一直没人管啊?”附近的居民如是说。随后的走访中,记者发现,仅在回龙观地区,包括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在内的巨型堆体就有数座之多,周边百姓对此颇有微词。
“这边以前都是农村,早就拆了,但是一直没人建房子。”一位在附近小区居住的阿姨看记者盯着数座堆体良久之后主动上前说道,“这弄得好像个垃圾场,好多人都往这边乱倒”。正说着,一位居民随手将垃圾袋向这座“垃圾山”上扔去。
混合运输伤了“分类”的心
6月12日上午,在时断时续的细雨中来到昌平区龙水路附近的一家垃圾中转站,记者向路边闲坐的中转站工作人员表达了想要了解垃圾运输和分类状况的想法后,该工作人员直言当前的分类效果实在不敢恭维。
“垃圾分类的宣传是很好,天天电视上播着垃圾要分类的广告,其实收垃圾时,全装一个垃圾车了,分了也白分。”该工作人员随后对记者讲述了垃圾运送的全过程,每天一早先去各个小区收垃圾,然后统一运输到中转站,进行短期储存再运输至京城最大的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
记者了解到,在这个垃圾中转站有着两个储存生活垃圾的中转储存箱,每台能容纳垃圾在14吨上下,一辆运载能力为3吨级左右的垃圾运输车每日要往返于中转站和阿苏卫4—5次才能处理完一天的垃圾运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