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而今天“黄沙滚滚来,白天屋里照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这里描述的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由于多年来乱砍滥伐、开垦种植、过度放牧等导致滚滚黄沙淹没了农田与城镇的景象。
这样的景象并非鄂尔多斯所独有,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土地荒漠化的困扰,这意味着当地的人们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基础——具有生产能力的土地。
众所周知,导致荒漠化不断扩张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脆弱的自然环境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这样的关系,我国的土地荒漠化治理如何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充分遵循自然规律?如何协调荒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沙化,最可怕的侵略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中部的浑善达克沙地,上世纪50年代还是一片绿洲,被誉为“沙漠花园”,然而从60年代开始,沙化的厄运开始降临。20世纪90年代前,这里的沙漠化土地还只是零零星星点缀其中,90年代以后,这些沙地已经纷纷“握手”,相连成片,并且平均每年要吞噬143平方公里草场。
日益加剧的土地荒漠化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吞噬着人们的生存空间。《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现象呈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局部仍扩展的局面。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03%。截至2009年底,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31.1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24%。
记者在采访时,一位长期从事荒漠化研究的专家如此概括我国荒漠化分布区域,“在我国,沙漠化土地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达黑龙江省,形成长达500多公里的弧形带,断续分布于我国北部。因水土流失和工业污染造成的荒漠化更是遍及全国。”
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剧了干旱程度,在客观上加速了荒漠化发展。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湖泊众多,从80年代以后逐渐缩小干涸。在河北省坝上地区,一些有名的湖泊都已干涸,如棺材山淖尔、黄盖淖尔、张飞淖尔等,甚至大型湖泊安固里淖也只有雨后才有少量积水。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导致生态恶化。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域与外流域的交界带。这种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景观生态和系统层次结构简单、食物链短、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脆弱环境系统,而这种生态系统很容易被打破。数十年来,由于对这一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其生产功能凌驾于生态功能之上,造成了坝上地区草原退化、载畜量降低、土地沙化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