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长江流域遭受大旱,许多地区水位线已达历史最低点,部分湖泊干涸。旱灾不仅严重影响到流域内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还破坏了洪湖、洞庭湖等流域湿地的生态系统,威胁到栖息于此的江豚、麋鹿、夏候鸟等珍稀动物生存。
为了解今年旱情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日前,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我国水利、物种、环保等领域著名专家,深入洪湖、洞庭湖等受灾严重的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地球之肺”湿地受伤
湿地有“地球之肺”的美誉。它具有调节气候,贮存净化水资源的功能。面积达80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中下游淡水生态区是我国湿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今年的大旱却让长江中下游的湿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1日,记者在洪湖看到,昔日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荡然无存,我省第一大湖却几近干涸,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淤泥和枯死的水草。63岁的张钦民老人和老伴在岸边搭了一个简易的窝棚,他一脸无奈地告诉记者,在洪湖里打了一辈子的鱼,还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旱灾,湖区里已无法住人,自己居住的水泥船也折断了,今年湖里的收入没指望了。
旱灾让洪湖湿地多年来的保护成果几近毁于一旦,洪湖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曾晓东痛心说道,干旱造成洪湖湿地植被覆盖率损失40%以上,目前已没有成片的荷花分布,夏候鸟栖息地和鱼类产卵场也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保护区部分水域水质降低,外来物种水花生趁机爆发。
受创伤的不仅是洪湖湿地,2日记者在洞庭湖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看到,因水域萎缩,原先湿地核心区域广阔的水域变成了茫茫的草地和零星的水洼。
据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介绍,整个保护区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面积为290平方公里。现在核心区仅有水域面积43.5平方公里,其余85%均处于干旱状态。
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厉恩华、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均建议,解决好洪湖内渔民的安置转移,减少人类活动影响,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
淡水鱼类种子库堪忧
记者在洪湖看到,湖底的淤泥裸露在外,大量的鱼虾暴晒死亡,令人痛心。湖区附近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不得不停工,车间内空无一人。
曾晓东告诉记者,眼下正值鱼类产卵季节,由于产卵场遭到毁灭性破坏,野生鱼类自然繁殖无法进行。部分野生鱼类不适应干旱后的超低水位环境而死亡。同时,洪湖历年来实施的人工投放和灌江纳苗等渔业资源增殖措施,也因水位偏低无法实施。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刘家寿指出,干旱对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影响非常大。每年4月至6月,是淡水鱼类繁殖季节,干旱使得鱼类生存空间急剧压缩,繁殖场地减少,此外,鱼类繁殖依靠长江洪峰刺激,今年洪峰却迟迟未来。这些因素使得今年鱼类繁殖受到严重影响,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