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正导致一些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防御气象灾害、降低灾害风险、提高灾害管理和应急能力,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我国必须重视和加强自身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的防御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的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的环境。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气象学研究显示,100年来也就是自1906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预计到21世纪末仍将可能上升1.1℃~6.4℃。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观测结果,我国百年间(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近50年来我国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西部和华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多,而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有频率增加、强度增大的趋势。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表温度升高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尽管气候变化是由复杂因素引起的,但是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气候变化就是指“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而且一些科学研究强调,工业化过程中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有鉴于此,在全球范围内人类正在采取积极行动,主动减少碳排放,尽可能地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建立恰当的社会文化机制以适应气候变化
尽管各国都在积极加强合作,极力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削弱气候变化的趋势,这固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人类社会必须尽快建立起恰当的社会文化机制来适应气候变化。
不论人类针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积极行动会在何种程度上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都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气候变化是一种全球性的、长期性的趋势。也就是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面对这一挑战,积极谋划和采取行动应对和预防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效管理灾害风险,做到未雨绸缪,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水平,对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防御性的策略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实效的生存和发展策略。
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或重大影响主要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及灾害风险的增多。这些挑战或影响在短期内难以逆转,更不可能立即消除。尽管各国都在积极加强合作,极力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削弱气候变化的趋势,这固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人类社会必须尽快建立起恰当的社会文化机制来适应气候变化。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看,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理想的生存策略。随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人们会努力通过社会、文化机制引导和制约社会行动,使社会得以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留存下来,并保持可持续发展。
既然气候变化的事实已经存在,那么我们应该针对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尽早采取社会、文化的策略,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以便尽快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变化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认识和预见新环境中的灾害风险
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和环境风险主要表现为水环境安全风险,农业生产灾害风险,海岸环境风险,间接的环境安全风险。
要适应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变化,关键在于科学地认识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潜在灾害风险。我们只有更好地认识和预见新环境中的灾害风险,才能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这些风险,从而将灾害的社会损失降到最低,由此可以安全度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