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存在不同的影响和潜在风险,相对于我国国情而言,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和环境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水环境安全风险。水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和生活的安全。我国是一个缺水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华北、西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本来就较为突出。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降水分布的不均匀变得越来越突出,干旱、半干旱地区遭遇干旱灾害的风险在不断升高。干旱灾害不仅危及农牧业生产,而且危及水环境安全。随着超采地下水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地下水位的快速下降、河流断流、沙漠化、盐碱化等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水资源危机的风险变得越来越大,水资源安全可能面临严重挑战。
农业生产灾害风险。极端反常气候出现频率的增大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极端气候使北方干旱和南方洪涝灾害的风险升高,此外气候变暖也使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加大,这些灾害风险将给农林牧业的生产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具有综合性战略意义。因此,控制和管理气候变化给农业带来的灾害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海岸环境风险。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不断升高,海平面升高使得沿海地带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咸潮及海水倒灌给河口海岸地区带来巨大的水资源和环境风险。此外,海平面升高还会给沿海地带造成其他环境问题。
间接的环境安全风险。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风险增多,一些次生或间接的灾害风险也可能增大。如为应对气候变化,人们不得不尽量减少碳排放,而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使得人们寻求发展核电和水电等低碳能源。但是,从日本福岛核危机来看,这些替代性的能源在自然灾害面前也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完善灾害风险社会管理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管理,就是要在认识和分析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探寻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文化机制,使社会生活和社会运行能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环境。
有效降低乃至规避气候变化给社会正常运行带来的灾害风险,建立、完善预防和减少灾害的社会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完善灾害风险的社会管理体系,重点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机制建设:
首先,加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预报及预警机制建设。预报和预警机制建设关键在于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科学研究,不断提高预测和预报能力;同时建立起合理、快速的预警系统,提高社会预防和规避灾害的能力。
其次,进一步加强救灾赈灾体系建设。当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风险增大时,社会必须建立起一个高效、完善的救助体系,使得受灾群体和社会能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运行。完善的灾害救助体系,需要在法律、制度、政策、组织和操作等多个层面进行制度和能力建设。一方面,要为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制度依据;另一方面,要为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物质保障。
再次,加强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灾害给社会造成的是一种特殊的危机状态,尽管灾害危机通常是局部的,但是如果局部危机不能得以有效管理和控制,往往会造成更大范围甚至是全局性的危机。因此,面对灾害,社会必须有一套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协调和调动多方面力量,使得问题或危机能得到有效控制。
最后,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文化适应机制建设。气候变化将带来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除了要努力减少因自己的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之外,还要主动迎接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创建各种文化策略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如为适应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水资源问题,我们需要在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建立起节水型的社会机制。此外,为应对可能的灾害发生,提高自我保护和社会互助的能力,我们需要在文化意识方面增强灾害防护、保险意识以及社会互助等意识的培养,在全社会构建起防灾、减灾和救灾的意识。
气候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和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这些影响和问题具有长期性和趋势性。防止或减缓气候变化固然重要,但很好地管理和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