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第40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中国的活动主题为“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在世界环境日前夕,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他还特别指出,农村的污染排放已经占到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这个判断绝不是危言耸听。农村的污染到底有多严重?许多城里人乃至跳出“农门”来到城市的人对农村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诗意幻想中,停留在林间掏鸟雀、河里捉鱼虾的儿时回忆里。但事实上,如今村庄的变迁早已过了那种历经几百年还安然如一的时代。
农村污染,一部分是农民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大部分则是工业、矿业生产所导致。在产业转移和承接的掩护下 ,工业污染逃离“严打”的城市,来到农村“梅开二度”,有些甚至以招商引资的名义,享受地方上种种税收和土地政策的优惠。这种产业转移沦为“污染转移”的乱象,已悄然进行了多年,由此带来的污染也到了四处爆发的节点,甫一发现就积重难返。
最典型的莫过于牵动无数国人神经的儿童血铅超标事件,而类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事件,仅今年1至5月份,就发生了7起。长此以往,受影响的不仅是农村的青山绿水,还有农业生产的命根子土壤,最终难免会危及食品安全、影响国计民生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上种出来的蔬菜瓜果,可能会流向城市的餐桌、毒害城里人。
而且,这种危害还在扩大。江河相连互通使得污染可以穿透城市、乡村的阻隔,那些由城市“转移”出去的污染,最终将流回城市,直接影响城市的饮用水源。而对于这些污染,不少习惯于追逐GDP的“父母官”们,显然已经在乌黑的废水和白花花的票子面前做出了选择,有些官员甚至做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水越黑”的判断……
在世界环境日里,审视我们的环境污染问题,着实让人愈发沉重、不安。环境污染的代价,难道真的是所有人类不得不承受的现代化原罪?我们常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不得不以后世百年的努力、付出数倍的代价,去恢复那些因工业化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既然如此,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何还要步那些浓烟滚滚的后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