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着“低碳”的身影,“功能区”也赶了一场“时髦”的大集。“中国低碳功能区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课题专家座谈会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这是继去年年底,历经多年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之后,又一个“功能区”概念的提出。
而“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16%,其中非化石能源,即清洁能源比重需达到11.4%,单位GDP碳排放下降17%”,则成为“低碳功能区”概念的催生剂。正是因此,低碳功能区与主体功能区的概念也不尽相同,“我们是想在城市的生活区、工业区这样具体的点,来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大发展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任泽平具化了“低碳功能区”的功能。
“低碳功能区”的必要性,则是缘于与“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相比,“十二五”难度进一步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余斌指出,‘十一五’期间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采取了重点行业、重点突破的方式。末期甚至采取了一些极端方式,如拉闸限电。但是,要实现2020年的减排目标,仅靠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是很难达成目标的,而是需要不同的功能区,均达到一定的标准。
但是,当前的“税收体系、资源价值体系、考评体系跟这些都不对接。”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所言,“紧迫感越来越强,但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也非常艰巨。”这就使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了当务之急。
而支持课题研究,让“中国低碳功能区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在中国低碳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则成了理想伟业董事长朱彬彬的期盼,“目前,中国尚无权威的低碳城市评价标准与行业低碳评价标准。”朱彬彬对记者表示,“低碳功能区的最大意义是给普通百姓带来真正的低碳生活。”
因地制宜低碳
低碳经济的矛头指向的是化石能源,而中国的能源禀赋中至少80%是化石能源。“能够结构中75%是煤炭,此外,石油天然气对国外市场依存度高达50%以上。”卢中原介绍,低碳经济最积极的推动者就是北欧国家和西欧国家,不得不说,这离不开“他们本身并没有多少化石能源”的现状。
除能源禀赋特性外,中国的发展阶段也与西方大相径庭。目前,中国正处在重工业高速发展和居民的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快速提升阶段,这就决定了一段时间内,中国将处于高碳排放时期的现状。
从发展水平角度来讲,“技术,特别是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即使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与之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我们要发展同样一个产业,或者说同样一个企业,生产同样规模的东西,由于我们技术落后,碳排放就会相对的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李建伟说。国家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中心副主任房汉廷也持相同观点,在现有技术情况下,大规模节能,只能是一个理想,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此外,成本性推动也不容小觑,如果节能不节钱,降低了排放,但是成本无法接受,也很难做到。将一腔热情投入到节能服务事业的朱彬彬,深谙节能的深层含义,“节能,是为了降低成本,为了创建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换句话来,节能是在增加一部分费用,从单独的项目成本核算成本提高了,但是从总体而言,用户应该是享受了成本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