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芝加哥首席环境官萨德胡·约翰斯顿认为,绿化不是支出,而是收入,“绿色可以改变人们的心情,人们都希望住在绿化好的地方,愿意在这样的地方买房子、购物”。
芝加哥的第二项减排战略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下设5项行动:升级改造发电厂;提高发电厂效率;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增加分布式能源发电;鼓励家庭使用可再生能源。
其中,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最为关键。芝加哥以“风城”闻名,已成为美国北部七大风能公司的总部,其风电发展的潜力最为可观。
第三项减排战略是通过10项行动,改善交通行动选择:增加客运设施投资;扩展客运激励机制;推行公交导向型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畅通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鼓励拼车和搭车出行;提高车队同行效率;实现更高燃油效率标准;选择更加清洁的燃料;发展城际铁路;改善货运运输。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多种交通出行选择中,骑自行车是时任芝加哥市长的理查德·戴利最优先的选择。据悉,芝加哥采取了多种措施,以鼓励自行车使用。
例如,千禧公园为骑车者提供自行车存车处、储物柜以及淋浴器;“自行车大使推广项目”(Bicycle Ambassadors Program)鼓励更多的人选择自行车出行,并致力于提高自行车的安全保障;芝加哥“自行车2015规划”(Bike 2015 Plan)建议修建500英里的自行车道网络、更多适宜自行车使用的道路、5000个新自行车架。
此外,芝加哥还就垃圾和工业污染、气候适应问题,提出了第四项和第五项减排战略。《行动计划》称,尽管垃圾和工业污染领域的碳排放总量较小,但必须改变垃圾和工业流程。由于气候变化已经频繁发生,《行动计划》也具体就应对高温天气、雨洪等问题提出了实际的行动措施。
能否引导民众参与决定成败
实现2020年的减排目标,需有40%的城市居民和商业楼楼主的积极参与
上述《行动计划》看似美好,但能否实现其规划的减排愿景呢?对此,美国环境专家表示并不乐观。
目前少有人公开批评这个计划,但芝加哥之前的历史经验让人充满疑虑。在2003年,时任市长的理查德·戴利许诺,从2003年开始,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减少1%。但根据《芝加哥论坛报》获得的资料显示,到2006年,芝加哥的二氧化碳不降反升,比2003年还增长了7万吨。
记者了解到,让环保人士感到失望的是,在《芝加哥行动计划》中并没有提到芝加哥城的最大污染者。实际上,具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克劳福和菲斯克燃料电厂,每年碳排放量高达480万吨,占减排目标的近1/3。“这将是芝加哥减排的一个最大挑战,需要芝加哥当局下大力气去解决。”杨富强表示。
在《行动计划》中,一些芝加哥无法直接控制对减排影响很大的项目,也直接影响到规划的落地。如,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拨款如果不能按时到位,芝加哥运输管理局的公交和货车线路的扩展项目无法顺利进行,预期的减碳83万吨的计划就无法实现。
有专家指出,实现2020年的既定目标,需要有40%的城市居民和商业楼楼主的积极参与,因此对芝加哥当局的最大考验是,能否引导民众自愿参与到这个计划的实施中去,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法律。
记者了解到,芝加哥市政府目前已经出版了《芝加哥气候行动计划进度报告第一个两年进展(2008-2009),详细披露了《行动计划》实施两年以来芝加哥取得的成绩,并评选出了5大战略下面的各种实践先锋。
“这种隔2年披露规划进展的方式,值得中国的低碳试点城市学习和借鉴。中国的低碳试点实施方案,要避免像其他规划一样只是规划,而在进展披露方面不敢直面公众。”杨富强对本报记者表示,“值得赞赏的是,芝加哥市的应对气候变化进展评估,都有认证机构的参与,以提高其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