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五省大旱已致直接经济损失达149.4亿元;而武汉市蔡甸区杨新村,村支书带领村民去年就做好蓄水准备,全村2000多亩耕地全部完成耕种,避免直接经济损失40万元……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防灾减灾是保经济增长。
事实上,减灾就是一种发展。
由于对减灾工作的投入不像投资办厂对GDP的拉动那么明显,长期以来,一些地方为追逐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重救轻防”,忽视“综合减灾”,甚至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与滥用。减灾投入是一种隐性投入,虽然表面上没有产出,却是对已有资源和已创造价值的保护。这一点,在抗洪时表现得尤其明显,如果任由洪水泛滥,不仅是生灵遭难,诸多建设成果都会毁于一旦。抗旱也是如此,如果舍不得投入,当旱情发展肆虐时,没有足够的物资储备抗旱设施等来化解旱情,最终影响的还是发展,灾情损失也会转变为一系列的社会成本。云南大旱后,当地提出要建一百万个小农水,即沟塘渠堰,以储水于民;重庆大旱后,投数百亿兴修水利,都是着眼于以防灾减灾来谋发展,彰显了减灾就是发展的可贵意识。
减灾防灾,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天灾难测,人力可挽,唯有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从根本上进行“减灾”,社会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1998年洪水后,人们认识到水是要有去场的,于是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大旱则提醒我们,水是流动的,要蓄养水源。水又是一种最基本的约束性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应“以水布局”,如干旱地区就要发展节水农业,而即便身处千湖之省的我们,也应有科学用水的意识。
面对旱情,我们要把应急与谋远结合起来,既要临渴掘井,聚精会神众志成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水保水,解救燃眉之急,又要趁机做好水利工程的清淤扩容、整修配套、除险加固等工作,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救灾体系,为以后的减灾工作打基础、管长远,以减灾就是发展的意识,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为战胜更大的灾情做好思想与物质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