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南京10年之后仍陷“垃圾围城”
如何打通垃圾回收产业链
●垃圾前期分类,后期运输处理混装在一起,挫伤居民积极性
●300吨废电池堆在仓库内,十年来一直不知如何处理
●餐厨垃圾专业化处理等触及餐馆利益链,阻力相当大
●分类牵涉环保、商务、发改委等多个部门,需各部门通力合作
3月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等议题。会议提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
2000年,南京成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近日记者走访南京的垃圾分类处理,发现虽推行了十年,这项工作依然受困于多种因素,进展陷于困顿。
回收很尴尬——
垃圾箱分类,运输处理环节却不分类
成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后,南京市在6个城区选定了30多个小区开展试点,有570余户居民的台城花园小区名列试点小区之列。
走进台城花园,在一个大的塑料垃圾桶旁边,立有一个金属外壳的分类垃圾回收箱,上面标有“塑料、玻璃、金属、纸张”等字样。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分类回收箱小区有10多个,街道每月会定时回收,但每次数量也就是几十斤的样子。分析回收量少的原因,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居民的意识不强是最主要的原因。
居民有自己的说法。住在台城花园的张先生解释说:“垃圾分类的意识其实很多人都有,大家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在于环卫部门的运输和处理环节。环卫部门回收时都是将各类垃圾混装一起,后面处理又在一起,那么分类还有多大意义呢?”
台城花园所在的玄武区城管局环卫科长樊天龙介绍,全区有12台垃圾运输车、36个智能式移动垃圾压缩箱,确实没有专门的分类垃圾运输车。樊天龙解释说,可回收垃圾,比如纸箱、金属之类,在回收之前就经过了保洁人员、拾荒人员等几轮捡拾,再加上后面环卫人员等的捡拾,真正有用的可回收的垃圾已所剩无几。但是对于塑料、废灯管、碎玻璃之类垃圾的回收,环卫部门也承认由于经济价值不高,回收率并不是很高,即使回收了,也没有人愿意要,还要进垃圾填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