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垄断垃圾处理 利益至上焚烧成必然选择
中国社科院专家潘家华痛批政府追求利益至上
◎垃圾处理从来没有说不重视,关键是口头重视、文件重视跟实际重视是有很大差距的。不少地方政府是利益导向型政府,完全从眼前利益出发,而经营城市、经营土地实际上就是利益导向。
◎除了垃圾分类不到位,垃圾监管不到位也是个大问题。比如垃圾焚烧温度能够保证800度以上的话,二噁英的问题就可以解决。焚烧中间应该添加一点燃油或燃煤,而有的企业为了省电或者省经费就不添加。
◎我在江浙看过几个垃圾焚烧厂,规模都很小。一些城市可燃垃圾并不是很多,也拿去填埋,而大规模燃烧垃圾的运输成本是比较高的。但从长远来看,垃圾焚烧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是一种必然选择,没有地方再来建填埋场。
前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会议指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要推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加快存量垃圾治理。
有数据显示,我国1/3以上的城市均深陷垃圾围城困局,现在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中国城市固体生活垃圾总量居世界前列,每年产生垃圾1.5亿吨,存量已达70亿吨。
如何有效地处理垃圾围城之困,已经成了很多大城市共同遇到的难题。日前,记者对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进行了专访。他表示,垃圾处理应该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地方政府应从利益导向型转向服务导向型。
县城也面临垃圾围城
记者:应该如何理解垃圾围城之困,其严重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潘家华:垃圾围城是既成事实,只是程度轻重的问题。我曾多次随环保部调研过垃圾填埋场,发现现在的垃圾生产量远远高于处置能力。一些垃圾填埋场的设计寿命是20年,结果不到10年就填满了。而扩建新的垃圾处理厂要占用土地,涉及到征地搬迁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垃圾围城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和周边环境卫生污染简直是触目惊心。
记者:县城的情况会不会比大城市稍好一些?
潘家华:对于大城市,目前可能有争议。也有不少人认为县城不会存在垃圾围城的情况,因为地方比较偏僻,有足够多的土地扔垃圾,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县城现在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和大城市没有太大区别,人口可能相对少一些,但周边乡镇的垃圾实际上也是垃圾围县城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垃圾围城是一个全国性的事实,只是程度轻和重的问题。
记者:垃圾围城现象会愈演愈烈吗?
潘家华:我们要正视一个现实,中国就是被垃圾包围着,而且包围的态势、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密度会进一步加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产生量越来越大。以前很多垃圾是就地消化,就地转换,量不大,大自然可以吸收。可现在大自然吸收不了,必须要堆起来,存放起来。而且现在垃圾的种类变得更为复杂。以前多是有机的、可以自然消化的垃圾,现在的垃圾有电子、机械产品等东西,不能自然吸收消化,成分变得更为复杂。此外在垃圾管理方面,还存在缺乏规划、随意、处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出现垃圾围城范围不断扩大、密度不断提高、风险不断加大的总体态势。说垃圾围城不如说是垃圾填埋场围城,呈现“星星之 火 可 以 燎原”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