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出,近年来,北京环境协调竞争力呈波动下降趋势,由较高水平转向中等水平,失去了全国领先地位。这一项北京在全国排名中处于下游区,排第25名。
环境协调主要涉及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和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两个方面。
人口与环境协调竞争力反映了一个区域在人口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程度,是环境协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主要是指在保障必要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尽可能采用污染少、与环境和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控制在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平衡。
专家分析
京津冀须合作协调环境
专家表示,环境协调与人口挂上了钩。就在春节之前召开的北京两会上,关于北京人口控制的问题成为代表和委员热议的话题。
人口的快速膨胀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问题,也包含了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噪声、大气污染等。
据统计,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接近2000万,远远超过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设定的到2020年达到1800万人口的标准。
正因如此,北京环境协调竞争力处于劣势这一问题势必要尽早解决。
专家指出,随着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必然会产生一些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污染问题等负效应。这与追求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关系很大,对环境造成了高强度污染。
因此,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更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北京正处于效益外溢转型的阶段,城市继续向外扩张,这就需要和周边密切合作。这样一来,可实现优势互补,京津冀三地需要形成一脉相承的产业链,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样就能够在未来发展中互惠共赢。不仅经济上去了,更能够有效地协调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