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高速发展了30年,在经济总量年均增速超过17%的同时,环境承载力业已到了极限。在环保、土地、产业升级的三重压力之下,佛山被迫站到了治污的阵地上。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不过是人类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挑战而不断应战的历史。”目前,这个人均GDP接近1.2万美元的城市,正试图寻找到既发展经济又减少污染的办法。
国际已有的经验是在人均GDP5000~10000美元之间,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拐点,进入同步发展的良性状态,即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
佛山会这样吗?
●“佛山模式”的污染恶果
佛山,这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因工业发达、商业繁荣而素有“天下四大聚”之称。从明清始,其由全国著名的陶瓷、丝织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走向区域经济中心城市。
百载之后,佛山不遑多让。近年来,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佛山多次位列大中华地区前十。与此同时,佛山市的G D P总量、工业生产总值也都位居全国前十。
这个总面积只有3848.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2.3万人的城市,骄人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崛起,这也是后来被广泛谈及的“南海模式”、“顺德模式”。但如此模式,也造成了惊人的污染。
2001年,国家环保局牵头进行了一项“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勘查研究”,试图摸清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及其污染状况。佛山市的南海和顺德,土壤汞超标率分别达到了69.1%和37.5%;顺德等地镉的超标率达到了40%左右。
2002年,据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完成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显示,本省重度污染分布在广州-佛山及周边地区。
对此,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束文圣称,目前污染严重的南海、顺德等地,污染工业是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进来的,这些污染物通过大气和水进入土壤。
此言不虚。佛山目光所及之处,灰云压城,蒙蒙一片。2009年4月,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吴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清远到三水、佛山、南海、江门、新会、斗门,形成了一条灰霾天气的集中污染带。
还有一组数据可以对照,结果更为触目惊心。粤港政府于2005年起启动“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2006年监测结果报告显示,佛山超过六成日子空气污染超标,三项指标居首;2007年报告显示,四项污染物指标中,佛山有两项居首;2008年监测结果报告显示,四项污染物指标中,佛山有三项居首;2009年监测结果显示,粤港珠三角地区16个监测点中,佛山空气污染最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