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湿地公约》签署40周年。2月2日,即将迎来第15个“世界湿地日”。世界各国都在以各种方式唤起人们对湿地这一具有强大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
从全球层面看,湿地生态系统是现今全球退化、丧失最快的生态系统。从中国的现状看,整个“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自然湿地退化、丧失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这个特别的时间点,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接受了专访。她向记者坦陈了当前中国乃至世界湿地保护所面临的各种尴尬和困境,直言保护乏力背后的制度和政策缺失,并呼吁今后50~100年间的重大决策,必须解决好现有的各种湿地资源利用方式之间的平衡关系。“但这些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印红提醒到,“当问题后果在10年、20年后出现时再采取行动,将为时太晚。”
湿地生态退化的压力与日俱增
媒体:1971年《湿地公约》签署以来,世界湿地保护面临的形势如何?
印红:这40年来,湿地生态系统在应对这些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至2010年底,共有160个缔约成员国加入了《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覆盖着1910片总面积超过1.87亿公顷的重要湿地。但根据2005年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的结论:湿地退化和丧失的速度超过了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退化和丧失的速度,同样,栖息在淡水和滨海湿地内的物种生存状况,也比栖息在其他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生存状况更加恶化。引起湿地退化和丧失的主要直接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垦、引水、富营养化、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主要间接原因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
预计今后全球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湿地的丧失和退化状况,加剧栖息在湿地内的物种减少或丧失的状况,并增大许多地区的疾病发病率。同时,预计富营养化对江河湖沼、滨海等自然湿地的威胁将日益加大。各种的直接导致湿地生态退化的压力与日俱增,加大了湿地生态系统出现剧变的可能性。这种剧变的强度可能很大,并且要扭转它可能难度很大、代价昂贵,甚至无法得以扭转。
媒体:您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印红:从全球层面看,一方面湿地保护依然缺乏全社会的认同、支持。目前,在全球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中,生态以及自然资源的安全很难排上各国政要的议事日程,当问题后果在10年、20年后出现时再采取行动将为时太晚。湿地生态保护,可以说是为未来创造绿色财富,但是在现实中并不被政治家理解,仍然缺乏有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科学政策不适应全球湿地保护形势。有科学家认为:传统的自然保护方式基于就地保护,其指标也不外乎是生物多样性、自然性、独特性、稀有性和代表性,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科学和政策都不足以维持全球湿地生态系统的数量和质量。如,湿地科学研究仍然缺乏广度和深度、重点和相关性;与社会其他优先发展目标相比,湿地政策相当乏力等等。事实上,今天的管理者、决策者在开展生态系统管理时,需要采取更加全局、整体的方法,并不断补充、更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