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全球绿色博弈
然而还有另外一块领域需要我们去涉足,否则普通人的绿色生活还不能保障,这就是绿色产业。
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中国·英利”的广告牌吸引了无数细心球迷的眼球——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广告怎么会和可口可乐等这样的世界老牌巨头一起并列出现在世界杯赛场?
人们纷纷查询,很快,这家以太阳能新能源为主打产品的企业便为众人所了解,很多中国人这才知道,原来我们早就有了可以与国外新能源企业掰一掰手腕的资本。
话题不得不再次扯回每年的COP,会议上各个利益集团之所以对温室气体减排持有不同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也与各自在绿色产业上的发展程度相关。以英、德绿色环保产业为底牌的欧盟作为“减排”的急先锋,一面大力推动,一面自身示范,除了占据法理、道德上的制高点外,以此为契机向外推销自己的环保技术、巩固自身在环保产品领域的权威也是其如意算盘。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借“减排”与欧盟国家“砍价”,想用更低的成本将这些技术引进,弥补本国的技术短板。而美国一直扮演阻挠“减排”进程的角色,很大程度也是在为本国的相关产业发展争取时间。
目前,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都把发展新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增长点。奥巴马上任之后就在美国国内积极推动气候立法,令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欧盟提出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环保项目和相关就业,支持欧盟区的绿色产业,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在2009年7月公布的低碳转型规划中,明确提出企业要最大限度地抓住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机遇,在经济转型中确保总体经济资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日本则制定了“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的经济发展战略。
由此不难看出,低碳经济将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低碳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大方向,更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中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根据汇丰银行(HSBC)的一项研究显示,2008年全球气候变化行业中的上市企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的营业总额达到了5340亿美元,超过了5300亿美元的航天与国防业的营业总额。在全球出现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低碳行业收入仍大幅增长了75%。这一增长速度更超过了“低碳圣经”《斯特恩报告》(Stern Report)中的预测。在2009年“胡润低碳财富榜”上,低碳榜上榜人数达20人,低碳经济的财富效应已经显现。
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绿色产业,门槛之高、市场之大、利润之厚,由此可见一斑。这对于中国自己的企业,是挑战,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中国企业在绿色产业上能有所突破,不仅可以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升级,让中国快速结束压缩型的工业道路,实现国民同富,也会让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闭嘴。
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希望,错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如今在新能源领域尤其是太阳能产业上正处于领先地位,而在风电领域,中国的企业群也已经从孤零零的示范企业成为了国际市场上的领头羊。国内的汽车厂商目前已经纷纷在推动电动汽车的技术,相关部门已经出面牵头在制订相关的技术标准。
当然,还有更多的领域等待着有远见的中国企业家去开拓和进入,这是一片全新的、充满吸引力的市场,抢在前面的人,都可能成为重新定义生活的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