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在1998年就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低碳”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还始于十年后的北京奥运会。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绿色奥运”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侧目,北京也用着扎实的实践来回应着国际社会的关注。北京奥运会场馆的绿色程度远超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北京奥运村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其工程规模和技术先进程度为历届奥运会之最,奥运会后,这套太阳能光热系统将满足附近2000户居民的生活热水需求,每年节电约1000万千瓦时、节煤2000多吨;奥运主会场“鸟巢”安装了10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日均发电量超过200千瓦时,可为1.5万平方米的地下车库提供充足的照明电力;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雨洪利用,收集、处理后的雨水可用于比赛场馆草坪灌溉、空调水冷却、冲厕、绿化、消防等,年均节水近6万吨,地源热泵可以从土壤中吸收能量,通过地埋换热管,冬季吸收土壤中蕴含的热量为“鸟巢”供热,夏季吸收土壤中存贮的冷量向“鸟巢”供冷;而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3万平方米的屋顶可以把雨水100%的收集,雨水收集系统一年收集的雨水量相当于100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膜结构等相关技术使自然光能得到充分利用,平均每天9.9小时使用自然光,省电效果显著;奥运会期间,将有几百辆纯电动场地多功能车穿梭于奥运村和各奥运场馆内,提供物流后勤服务和短距离人员运输,真正实现奥运场区交通“零排放”。
赛场之外,是一场时间跨度更长、规模更大的“绿色”宣传,也就是从1998年起,北京开始了改善空气质量的努力;从2005年开始,关于节水的公益广告就大规模出现在了北京公交车站的广告灯箱里,路边和社区里也有了分类的不同颜色的垃圾箱;2007年,政府呼吁将办公室的空调在夏天开到26摄氏度以上,以胡锦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人们集体脱去西装,改穿白衬衫亮相会场率先垂范;就在奥运会开始的前两个月,中国超市里将不再提供免费的塑料袋,环保购物袋开始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而整个奥运会期间,场馆所有的饮料瓶都回收再利用。
在国际上,中国始终以积极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形象出现在每年的COP会议上,就在去年因为利益而各方不欢而散的哥本哈根,温家宝总理是惟一一个敢于宣布“减排”“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的国家领导人。
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则将这股在中国持续的绿色风潮又一次推向了新的高度。“环保”是这次世博会的核心理念,整个会展期间,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生态技术,都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车一灯得到运用。在世博会期间,共计1080辆的氢能燃料电池车、电动汽车、超级电容汽车等各类新能源汽车,实现世博园区内客运交通工具二氧化碳“零排放”;很多世博建筑都建在黄浦江边,充分利用黄浦江水冷却空调系统,为这些场馆循环降温;环保纸、再生纸、可降解餐盒,这些与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物品成为了会展的必备;来自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的建筑设计师们都带来了世界最先进的环保、低碳建筑群,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大开眼界,充分感受到了“低碳”的便利与实惠;奥运会的“环保遗产”也在世博会上再次亮相,很多技术都不输给国外。
这次“绿色世博”的背后也承载着上海的巨大努力:从1997年至2008年,上海共对5975台燃煤锅炉进行了清洁能源替代改造,在内环线以内区域实现了无燃煤化;从2005年到2009年上半年,上海所有燃煤电厂超过1000万千瓦的燃煤机组均完成了脱硫设施建设;同时,上海还关停了世博园区内的南市电厂及周边吴泾热电厂2台机组,共约70万千瓦燃煤、燃油小机组。
如此大规模的“绿色运动”,现在已经让中国人认可了这种理念,“低碳”已经成为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词汇,也在悄然之中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习惯:电池选择无汞的,汽车倾向小排量的,衣服棉麻的优先,热水器要太阳能的……绿色,已经不再需要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