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郭团会的办公室,立刻被浓浓的暧意所包围。在北京最冷的时节,这位北京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负责人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带给他和整个园区温暖和光明的是那些堆在填埋场里不起眼的垃圾。
郭团会说:“填埋场可供利用的最大资源就是沼气,沼气每天总共发电1000千瓦,主要用于污水处理和园区用电。而且发电的余热用于园区供暖,我们的食堂将来也会利用沼气来做饭。”
郭团会与城市垃圾打了20多年交道,在他眼里垃圾是“金子”,而他所管理的园区就是一座储量巨大的“金矿”。郭团会介绍说,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垃圾处理,园区内有一个面积达40公顷的垃圾填埋场,每天为北京市处理几千吨垃圾。记者放眼望去,并没有见到想象中的垃圾山,而只是看到了一座座覆盖着植被的小山包,有的上面还建起了凉亭。与其说是置身于巨型垃圾场还不如说是在一个公园里。对于这一点,郭团会也很骄傲。
郭团会说:“我从来过这里的市民那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垃圾场跟他们想象当中很不一样。在垃圾场看不到垃圾。”
郭团会向记者透露了其中奥秘,原来,整个填埋场上只有几百平米裸露在外面,运到这里的垃圾经过摊平、压实后,会被一层绿膜所覆盖,防止沼气外泄。而记者看到的小山包其实都是经过处理后的垃圾堆成的。
填埋场里的垃圾除了产生沼气,还产生垃圾水。这种废水如果处理不好,会对境造成严重威胁。在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废水处理车间,源自填埋场的垃圾水、雨水等液体源源不断地流入,浑浊浓稠,而经过多道工序的无害化处理后,流出的是清澈透明的中水。技术人员李超告诉记者,这个园区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李超说:“两个车间每天的垃圾(水)处理能力总共是550吨,每天有120多吨的中水可以出来,我们统一收集这些中水用于园区的绿化等,节约了水资源。剩余的300多吨处理过的垃圾水完全符合北京市的排放标准,可以直接排放。”
在中国,填埋处理是目前大多数城市消解生活垃圾的最主要方式。虽然利用填埋技术处理垃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随着中国城市人口的膨胀和垃圾量的快速猛增,填埋场必需不停地“开疆扩土”。这对于建设用地已经逼近极限的各个城市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5.3万公顷,近年来还在以年均近5%的速度持续增长。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围城”的现象较为普遍。
很多填埋场不得不超负荷运作,“吞下”自己难以承受之重的垃圾。在北京市市容市政管理委员会宣传处处长王清文看来,处理设施的消化能力与垃圾增量之间的反比正在加大。
王清文说:“北京的垃圾处理措施严重不足,现在每天的处理能力接近1.4万吨,实际产生量是1.8万吨,还有很大的缺口。比如某个垃圾填埋场按规格处理,每天只能处理500吨,但实际需要处理七八百吨,一旦超量处理可能有的工艺就达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产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