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垃圾填埋面临用地压力,另一方面猛增的垃圾量以围城之势向处理环节发出挑战。于是,垃圾焚烧这一长久以来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垃圾处理方式也日益受到政府管理者和中国民众的关注。焚烧可以使垃圾转化为灰烬、气体、微粒和热能,能够减少原生垃圾近八成的质量和九成以上的体积。虽然有诸多好处,但垃圾焚烧在中国的推进却是举步维艰,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民众对垃圾焚烧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高。家住浙江杭州市的孙青就向记者明确表示,不认同这种垃圾处理方式。
孙青说:“垃圾焚烧应该会导致大气污染吧,如果政府要在我家附近建焚烧厂的话,我可能不太赞同。”
实际上,民众反对在自家附近建垃圾焚烧厂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怕“二恶英”污染。近些年,这种无色无味的东西不断“闯祸”,其所造成的污染事件经常见诸报端。很多人担心,垃圾焚烧会产生有毒的二恶英,威胁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正因如此,垃圾焚烧厂的选址问题一直以来争议不断。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垃圾处理问题专家徐海云经过长期调查发现,如果必须做出选择,很多人会选择垃圾填埋场。
徐海云说:“很多人内心深处有一种博弈:我情愿让你在社区附近建填埋场,(也不想你建焚烧厂)因为埋上几年没空间了你就走了,(但焚烧厂要一直存在)。”
对于民众的这种心理,徐海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他说,民众对垃圾焚烧的认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实际上垃圾焚烧没有想像中的那样可怕,国际经验证明焚烧比填埋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要小得多。
徐海云说:“ 垃圾焚烧并非二恶英产生的主要渠道,堆放、填埋等处理方式同样会产生二恶英,垃圾焚烧过程如果能够达标,实际上是削减了二恶英的产生,这在国际上是公认的。”
早在2005年,北京市城市发展规划中就提出要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建立一座大型垃圾焚烧厂,但时至今日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却远不如预期:有的厂区仍处于环评阶段,有的正在招标,有的选址还未确定。真正建成投入使用的只有位于北京东部的高安屯的一座垃圾焚烧厂。这家焚烧厂的正式名称叫高安屯垃圾焚烧有限公司,坐落在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内,总投资约9亿元人民币,从今年5月起正式投入运营。
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负责人郭团会介绍说,垃圾焚烧所需费用由政府来“买单”。
郭团会说:“(这个厂)烧一吨(垃圾要花)150元钱,由政府付给焚烧公司。”
目前,这家焚烧厂每天可以焚烧2100多吨垃圾,占整个产业园日处理量的八成左右。郭团会透露,自从焚烧厂投入运行以来,填埋场负荷骤减,明显“冷清”了许多。
郭团会说:“焚烧厂使用之前填埋场承担的处理量在三千吨以上,现在每天处理量不足一千吨,减少了填埋场的填埋量,增加了其使用年限。按以前的处理量,也就能再填三四年,每天控制到一千吨之后,还能使用七八年。我们计划到明年做到原生垃圾不再进填埋场。”
对于民众关注的二恶英排放问题,郭团会介绍说,焚烧厂的设备和处理技术都是最先进的。根据最新检测,这里的排放指数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