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挥别2010年之际,我们挑选了生态环境领域的十大热词并加以点评。从这些热词当中,可以看到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不懈努力,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
走过2010年,“十一五”成为过去。“十二五”即将开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让我们共同努力!
堵车之痛(进入专题)
【回顾】今年初,一场大雪造成北京全城90余条道路拥堵;9月中旬的一场小雨,让全城超过140条道路拥堵……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虽然不断拓宽道路、扩张城区、努力改善交通管理,也实施了每周一日限行、提高停车费用等举措,然而,交通拥堵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目前已突破480万辆,北京市交通委认为,如不对小客车数量实施调控,预计2012年总量将达600万辆,届时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将更加严重。12月23日,在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后,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交通改善的系列措施,提出了“建、管、限”3个方面28条综合措施。在长期强调“建”和“管”之后,北京将“限”也放到了治堵的必要选择中。
除了大城市堵车,一些交通运输干线的“梗阻”也引起广泛关注。8月下旬,来自山西、内蒙古的大量运煤车,将京藏、京新高速公路以及110国道堵成上百公里的“长蛇阵”,持续多日。
【点评】在某种程度上说,城市交通拥堵这一“城市病”,是城市化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从长远来看,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不能就交通论交通,需要合理规划,综合施治。而交通干线上的煤车拥堵,凸显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受到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制约,摆脱这一制约,必须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坎昆博弈(进入专题)
【回顾】11月29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和目标等关键议题上依然分歧严重,谈判进行得非常艰苦。大会通过的决议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大家都不满意,但是大家都能接受”。
尽管坎昆会议没能完成“巴厘路线图”授权的谈判任务,但在当前步履维艰的气候谈判进程中,会议坚持了《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确保明年的谈判继续按照“巴厘路线图”确定的双轨方式进行,并就资金、技术、适应等问题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
哥本哈根会议和坎昆会议,都比原定闭幕时间推迟,经过“加时赛”才达成协议。气候谈判成了充满悬念的博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气候问题的摩擦和矛盾依然尖锐,各方对于发展权和发展空间的争夺依然激烈。
【点评】中国在坎昆展现了大国风范,发达国家能否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提高中期减排指标,是气候变化谈判取得进展的关键。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有所作为,为保护地球家园作出更大贡献,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充足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