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报告表明,在113个覆盖中国东、中、西部的样本城市中,有102个城市的环境信息公开状况不合格,只有11个城市的综合评分在60分以上。
“2009至2010年度中国环境信息公开水平总体上继续提升,但进展不均横, 部分城市低位徘徊,少数城市不进反退;同时企业级排放数据的公开依然明显缺失。”
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28日公布了中国最新的“113个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报告。
两家机构对113个城市的污染源信息公开状况进行了评价。数据来源于1.5万条政府公开信息记录,并共分8个因素展开评估,包括污染源日常超标(权重最大)、违规记录信息公示,企业环境行为整体评价信息公示,清洁生产审核信息公示等。
评估结果显示,这113个城市的平均分达到了36分,比2008年度提高了5分,而60分以上的城市增加到11个,其中冠军城市宁波率先攀上80分档位,紧随气候的是深圳、上海、台州等。合格线60分以下的城市则有102个。“多数城市在污染源日常监管信息公布方面依然虚弱。”
有65个城市得分与2008年度比较有较为明显的上升,但同时有15个城市得分下降幅度较大。报告确认了退步最大的10个城市和进步最快的10个城市。宁波、深圳、佛山位列前三,锦州、赤峰、克拉玛依垫底。
十个退步最大的城市为杭州、昆明、太远、武汉、长治、湖州、合肥、赤峰、牡丹江和锦州。杭州排名第49位。
报告说,杭州市环保局和萧山区环保局2008年公布相当数量的企业监管记录,可收集到274条,但2009-2010年只收集到60条。 在依申请公开方面,杭州市 2008年度受理并提供了依申请公开的文件。但2009到2010年度的相关申请却杳如黄鹤,未能得到该市的任何回复。
横向比较,东南沿海地区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上海、福建、江苏、浙江、广东评价城市的平均分均名列前茅;而中西部一些地区不进反退,吉林、江西、内蒙、贵州、甘肃得分垫底。
通过将同省区内城市的得分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多数省区内的城市差距较大,其中有9个省区的第一名比最后一名的得分差超过100%。其中省内城市得分差距最大的是广东省,其分差达55.7分。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举例说,在广东省,深圳市在排名中列第二,相邻的珠海却远低于广东省平均分,全年只找到11条零散企业监管记录;江苏省的环境信息公开水平则呈现从南向北递减的局面,苏南四市排名靠前,而扬州、盐城、徐州、连云港垫底。
报告显示,部分中心城市差强人意。北京的排名较2008年排名下降,列第31位。上海(第4位)、重庆(第18位)和广州(第21位)表现较好,“天津令人遗憾”。天津排在76位,得分远低于直辖市平均分且垫底。
报告还说,一些地区的环境信息公开进展未能常态化。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北京以及山西、河北等周边地区加大了环境集中整治力度,分别公布了一批污染企业。
但随着奥运结束,这些做法未能延续,造成周边多个城市得分下降。“因大型活动而扩大的信息公开如何能够常态化,成为一个难题。”
报告指出,企业级排放数据的公开依然明显缺失。在本年度中,大量超标违规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没有按照法规要求向社会公布其排放数据,而当地环保部门没有依照法规要求对其中任何一家进行罚款,并代为公布。
马军说,对于覆盖60%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物排放的重点监控企业,尚无法查到其排放数据,也没有一家因未公开信息而被依法罚款10万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竺效在报告发布会上说:“信息公开并不是所有问题的终结,只是一个开始。行政部门必须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跟进。”
中国从2003年迈向污染信息公开,2008年制定《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NRDC中国环境法项目主任王立德说,今年紫金矿业污染瞒报9天的事件说明,说明需要更多的环境信息公开。
王立德说,美国学者发现,一地的财政水平与信息透明度的直接关联度最大。城市的支柱企业是提高该市的信息透明度的阻力,比较有影响的企业会对信息公开施加负面的影响。
报告发布会上,黄石市环保局信息中心主任唐元鹏也表示,环保部门对支柱企业的信息公开的确有顾虑,对环保专项资金的公开也有顾虑,“怕企业攀比”。
报告认为,环保部和其他政府部门也已经着手开展企业污染排放信息公开,但是范围有限,例如只对清洁生产促进法中规定的污染最严重的企业做出披露要求。“下一步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污染物排放数据库,披露各企业的排污信息。”
重庆市环保局自然生态处处长陈盛樑说,只要参加清洁生产审核的就会有排放清单,但问题是何时、以何种程度进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