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实上,在潘家华看来,“碳预算方案”也并不是一个特别优惠中国的方案。中国近些年经济快速发展,目前人均年碳预算已经超过了2.33吨的平均水平,今后可能进一步增加。但据估算,中国历史和未来的碳预算几乎刚好平衡,既没有多余的出让给发达国家,又不需要向其他国家购买额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松口气。站在未来的角度,中国依然必须倡导低碳经济,否则碳预算肯定不够。潘家华的建议很简单:节流——从生产上降低能耗,提高能源效率;开源——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零碳能源;还有,最重要是从消费着手,不能引导高浪费的消费方式。
潘家华痛恨广告里动辄号称“尊贵”“奢华”。他说:“中国人要有全球意识、环境意识、气候意识,如果大家都奢侈浪费的话,再来五个地球也不够用啊!”
潘家华总结说,他的“碳预算方案”是基于两个公理——人的基本需求有限而欲望无限,这就要求满足基本需求而遏制奢侈浪费;地球资源的刚性约束又决定了人的基本需求要用社会正义的方式解决,而奢侈浪费则要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调节。
低碳之路应“高歌”却不“猛进”
“他在国际交流和政府关系方面能力强。思想活跃,还有几分书生气。虽然不穷,但依然比较简朴。”正在坎昆参加会议的人大教授邹骥如此评论老友。
但工作已改变了他的生活。潘家华的爱好从爬山到游泳,最后被迫改为散步。如今连散步的空闲也没有了,晚睡早起的作息表使他要靠浓茶提神。潘家华说,现在很少有时间锻炼,全靠年轻时打下的好底子。
鲜有人知潘家华是行伍出身。他曾是名身体素质过硬的武警战士,多项军事训练名列第一。年过半百之时,潘家华在布鲁塞尔参加中美欧三边论坛时,他的存有敏感数据的笔记本电脑被抢,他竟狂追不舍,硬生生地从歹徒手中夺了回来。
潘家华由武警战士变成气候谈判专家的30年中,中国也经历了30年的高碳发展。之后,“低碳经济”一夜间成了人人皆知的流行词汇。但低碳经济学家潘家华却没有高兴起来。他正在从一个理论研究者,向解释者和批判者转变,试图改变人们对低碳的误解,批判“伪低碳”行为。
比如,为完成节能减排指标,河北安平县规定,从9月3日起,企事业单位、公共设施及普通百姓,每隔两天停电22小时。潘家华连用三个“荒谬”批评此政策。他分析说,断电降低了社会福利;一些不能断电的医院、企业只能购买发电机发电,发电机的发电效率远远低于电网的发电效率,造成了资源浪费;最重要是,简单限电对于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的目标没有任何帮助。
他还认为,利用财政对电动汽车进行补贴的政策也属“荒谬”。“纳税人的钱,为什么要补贴消费者?”在潘家华看来,电动车是一个尚处于研发阶段的新经济产品,国家其实更应该将补贴直接投入到研发部门,而不是简单地用补贴政策将产品推向市场。
“中国的低碳之路目前可以‘高歌’,但绝不能‘猛进’”。潘家华解释说,低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要警惕西方发达国家设下气候问题陷阱,中国只能通过发展来达到低碳化。
普通人往往很难理解诸如气候谈判及碳排放权的意义。潘家华的解释很直白:碳排放就是生存权的体现,争取碳排放的基本需求,就是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权。
潘家华和他的研究团队的努力没有白费。“基础四国”第五次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上,德国、日本、印度明确表示支持潘家华所提出的“碳预算”思路框架。这被潘家华列为本年度最高兴的事情之一。另一件让他开心的事是,他面对面地说服了马尔代夫总统接受“碳预算”方案。
但这位充满激情的学者仍担忧未来。按照现在的消费速度,我国的石油储量只能维持11年,煤炭也只够使用41年。在他看来,碳的总量降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碳的生产力。“当一吨碳创造的价值从10000元变成12000元时,就说明碳的利用率提高了,这也是低碳。”潘家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