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前,在墨西哥坎昆,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谈判的193个国家签署了《坎昆协议》。这个被业界认为是“不疼不痒”的协议,算是今后一段时期,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纲领。
对中国人来说,那个远在万里之外的谈判究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过去的十几个人,到如今的小100人,为什么中国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的代表团迅速扩张?
在本周末举行的《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知识读本》首发式上,刚从墨西哥回国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谈判中国代表团顾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介绍说,尽管谈判最终的协议,并没有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强制性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但从10天的谈判进程来看,各个利益集团间的关系比以往更加矛盾重重——一些国家在谈判中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任务;作为碳排放大国,中国未来有可能面临更严峻的减排压力。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绕不开的话题。
坎昆谈了什么
过去十几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一直没有中断过。只不过,2009年那次吵得人仰马翻的哥本哈根会议,将这个非常专业的谈判推到了公众面前:根据《京都议定书》,2012年是发达国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任务第一承诺期的收尾之年;而第二承诺期,发达国家需要减排多少,发展中国家要不要被规定减排目标,都必须在2012年之前有个说法。所以,哥本哈根会议曾被认为是最关键的一轮谈判。
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而终,国际社会又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坎昆会议上。可从最终达成的《坎昆协议》来看,那些谈判的关键问题,包括,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的减排目标是多少,发展中国家如何自主减排,发达国家如何拿出真金白银资助发展中国家等等问题,依然没有答案。
虽然此次谈判的最终结果被媒体比作是“温热”的,但谈判的过程却是火爆的。何建坤说,此次谈判中出现的一些新动向值得关注,一些更为苛刻的减排目标有可能使谈判更加艰难和复杂。
比如,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是,将未来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所以当下,温室气体减排量的谈判都是以控温2度为目标的,但此次坎昆会议期间,不少小岛屿国家提出,必须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这就意味着全球要减排更多的温室气体。那么,该谁来承担这些多出的减排量呢?作为排放大国的中国肯定躲不开。
还有,此次会议上,有的国家提出,2020年应该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峰值年。也就是说,从那时候起,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只能往下走。一旦2020年成为排放的峰值年,或者按有的国家的意愿,峰值年出现在2015年,那么对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很多发达国家的峰值年早已经过去,所以峰值的概念对新兴经济体压力更大。
在何建坤看来,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并不承担强制减排的义务,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须重视谈判中出现的这些新动向,并及早做出应对。
谈判过程带来新压力
何建坤介绍说,在一些谈判中,中国代表团常常会提交这样的一张成绩单:中国虽然不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但近年来却在国内开展了自主减排,在节能和提高能效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从1990年到2009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53%,为世界罕见。因为,同期发达国家的能耗下降不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