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层指标是影响各个子模块的主要因素,由各子模块的内涵、特点决定。根据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环境管理、环境影响和环境协调等五个子模块的内涵、构成及特点,进一步细分各子模块要素,共设立三级指标14个。系统层、模块层、要素层三级指标的确立构成了环境竞争力的主体框架。基础层指标由可直接度量的指标构成,是要素层指标的直接衡量,也是整个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最基本层面和操作层面,整个指标体系的评价都落实在这个层面上。根据三级指标的范围界定,共设立了四级指标135个。
根据上述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集相应的指标数据,可以对中国及其31个省级区域环境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明确我国及各省市区环境竞争力的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各省市区环境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路径,为提升中国环境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
提升环境竞争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其一,提升环境竞争力是悠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与环境做斗争,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只有与环境和谐共处,人类才能生存,各国才能兴盛,反之则是灭亡与衰败。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力不断加大,造成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尤其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为甚。
其二,提升环境竞争力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才明显意识到,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反过来会惩罚自己,温室效应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爵士在他的《斯特恩报告:气候变化经济学》中指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可能达到全球每年GDP的5%―20%,并且尤其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努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就是全人类携手共同解决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环境外部性难题的国际制度保障。
提升环境竞争力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在中国,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已上升到了囊括一切“发展问题”的战略高度。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明确承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45%。但从中国现状看,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轻而易举。首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其次,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拥有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决定了节能减排任务的艰巨性。最后,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大多数研究都表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短期内可能推迟中国的发展进程,影响国家所确定的提高人民收入的目标,进一步加重弱势群体的负担等。虽然现状严峻,但我国政府明确承诺了减排的目标,这表明,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大力提高环境竞争力,将始终贯穿我国未来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