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使“地球工程学”的支持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些超级工程存在难以控制的巨大风险。由于至今对大气科学和气候模型缺乏足够了解,释放巨量硫酸盐到平流层的结果难以预测,它很可能引起地球降雨区域的重新分配,带来新的干旱和洪灾,并可能影响冰川和洋流,从而撼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北京大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全球变暖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很多矿藏需要在一定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形成,动植物也都离不开光照,反射日光的变化对地球生态必然有影响。更重要的是,如果某个国家做这类工程必然会影响别国环境,这需要政府间的协调。
一位中国气象学家说:“用毛毯覆盖冰川的经济成本太大了,谁能负担得起?冰川上风很大,毛毯如何固定,是需要很大成本才能实现的。”还有中国学者表示,大规模种植海藻会打断海洋生态的食物链,海藻腐烂会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海洋氧气量下降,对需氧的海洋生物会造成影响。另外,海藻吸收的二氧化碳很难永久固化。随着海藻的腐烂,植物体内的有机碳会变成游离碳,重新释放到大气,这样就等于做了无用功,而且腐烂过程还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就现有技术而言,阻止海藻腐烂不是做不到,但是成本太高。比如把海藻冷冻,但这样做不仅经济代价太高,而且在过程中还会额外增加碳排放。
而最让反对者担心的是,如果依靠“地球工程学”而非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来控制地球温度,将使人类的子孙后代在这方面无限期依赖下去。而且它无助于减少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仍会产生海洋酸化等后续效应。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报告说,如果地球生物圈适应了阳光稀少的环境和当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旦太空遮阳伞失灵,全球变暖速度会是当前的20倍。
“最后一剂猛药”
尽管“地球工程学”无论在技术还是理论上都远没有成熟,但越来越多科学家开始接受它。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宣称,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做的努力都是“极为不成功”的。尽管承认向平流层注入硫酸盐将破坏臭氧层并导致不可预知的副作用,但克鲁岑认为,地球工程将成为“快速制止气温上升的唯一可行选择”。
在这次坎昆气候峰会上,帕乔里对“地球工程学”态度的转变,正如《时代》杂志所说,“地球工程学”属于没有办法的最糟选择,但越来越多专家的支持表明,气候危机正变得有些绝望。奥巴马的气象顾问施拉格表示,“地球工程学”可能是“一个糟糕的想法”,却比无所作为要好。他将“地球工程学”形容为“最后一剂猛药”,“诚然它有潜在的副作用,但优于其他会因失血过多而死的方法”。
而对此持乐观态度的科学家相信,“地球工程学”并不是潘多拉盒子,科学界应学会区别有益的建议和无效、危险的建议。对于这些新念头的讨论使得“地球工程学”变得更具体,更切实可行。与去年哥本哈根峰会一样,即将结束的坎昆气候峰会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而全球变暖却越来越严重。这样下去,各国领导人也许有一天会被迫考虑采用“地球工程学”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来遏制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