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城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
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目前业界公认的低碳城市标准是,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中,并能使整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在我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有的是“旧瓶换新酒”,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还有的是“低端不低碳”,一些打着低碳旗号的新能源产业园区,还停留在设备制造的低端加工环节;还有的“挂羊头卖狗肉”,“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
低碳城市不是时髦“头衔”
中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国内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热情很高,都希望城市名片前拥有“低碳”这个时髦“头衔”。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要有科学的态度,目前必须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道路。
工业节能减排取实质成效仍存挑战
中国工业节能减排仍面临严峻挑战:工业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现象仍较普遍,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高耗能行业仍保持较快增长,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大;发达国家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推动碳交易、碳关税等节能环保技术标准、贸易壁垒和准则,对中国形成巨大压力;中国工业生产过程余热余压浪费巨大,能源转换、利用技术水平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节能与科学用能的研究和指导薄弱,这也是当前中国工业用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节能减排“强制风”席卷全国 “拉闸限电”能走多远?
面临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压力,近两个月,一场强制性的“减排”风暴正在多地涌动,部分省区纷纷采取限电限产甚至关停措施。这种“一刀切”的措施使当地非高耗能的企业和居民陷入了苦恼。而这种“突击减排手段”能走多远?拉闸限电成效又有几何?背后折射出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