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以来,第16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墨西哥坎昆召开。各国政要汇聚一堂,讨论拯救地球,遏制全球变暖的整体性行动方案。时间回到一年前,彼时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也曾因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而备受关注。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整整一年的时间,我们的生活,是否会因为这两次会议的召开,而生发出一些变化?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哥本哈根会议以后,低碳、环保倍受公众关注,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年至耄耋的老人,都知道节约用水、用电、用气,这不仅是为了省钱,还是节能环保。这一年,低碳生活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目标,成为一种生活时尚;这一年,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建筑等新名词层出不穷,低碳、可持续发展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年,我们曾经“被低碳”过,也曾经经历过“拉闸限电”,据说其冠冕堂皇的理由也在于“节能减排”,在于低碳;这一年,我们也看到了因“拉闸限电”而带来的“柴油荒”;这一年,我们正在进行着“低碳启蒙”,在启蒙中,低碳理念正被我们接受并付诸实践。
一年里,从哥本哈根带来的低碳新风,不仅向民众普及了低碳理念,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转型。一年里,我们也被这样那样的新闻所困惑:“县里突击节能减排任务,我家每隔两天被停电22小时”、“一斤肉消耗0.24吨碳排放:吃肉你就没资格谈环保”、“气候变化大会前,欧洲青年绝食抗议”,类似热炒的话题让低碳显得有点骇人听闻。质疑声四起:低碳难道不是为了环境不变得更差,日子能过得更好么?
这一年,我们在摸索中进行“低碳启蒙”,经历了无知与懵懂,阵痛与决绝,我们深知,“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要用较少的碳消耗,来换取真正的高质量的生活,是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美好,更舒适。我们深知,经济发展需要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改善土地利用方式,走一条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年前,中国政府做出自主减排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郑重重申,“我们言必信、行必果”;2010年10月出炉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中,“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被写进国策。
当前,坎昆会议正在进行。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政府已经做出了表率和承诺,目前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则是人的意识的提高。当低碳启蒙的使命业已完成的时候,作为实践者的我们,需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汇大海,低碳生活要慎独。让低碳成为一种习惯,受惠的,将不仅仅是人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