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顾朝林教授也认同低碳城市规划和传统城市有许多不同,“低碳城市规划必须在保障城市基本功能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前提下,探索中国现阶段高速城市发展与低碳目标的协调与契合,而城市总体结构方面的低碳对策无外乎包括减少碳排放对策和增加城市地区自然固碳效果两个方面。可以从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固碳措施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并应针对城市中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对于不同城市如何因地制宜规划低碳经济,中国社科院社科院环境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根据社科院等五机构联合发布的全国首个低碳城市标准,提出建设低碳城市要经过“现状评估——情景分析——设定适宜目标——选择合适途径”四个步骤。
“第一步要依据‘分类分区、自下而上’的原则,根据所在城市的综合能源平衡表及其他社会经济指标,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情况、交通和基础设施布局、社会消费体系、生态环保等现状做一个详细全面的现状评估。”庄贵阳介绍说,“同时,所在城市应根据能源消耗、产业结构等,结合经济核算体系、土地利用分类和作物类型等情况,对碳排放清单进行筛选,选择重点排放部门和活动进行核算,形成既符合国际社会的公认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的碳排放评估体系。”
同时,庄贵阳向记者表示对评估过程困难的忧虑:“社科院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城市没有能源平衡表或因为涉及敏感信息、减排考核指标等因素,不愿公开可供参考的能源平衡表。”
“在对城市现状进行全面评估之后,下一步就是在三种排放情景——BAU(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低碳情景下评估某一目标年其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和对GDP的影响。分析情景之后,要针对当地主要经济活动、能源利用、土地利用等,从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出发,综合各情景下的碳排放指标和GDP损失,制订碳排放分区域标准与目标,选择各个城市合适的低碳目标。”他说。
据庄贵阳介绍,规划的最后一步是要对这个目标进行分解,通过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等四个方面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从包括能源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业低碳化等方面选择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相应的手段,以及相关的宏观发展政策、效益鼓励政策、技术方向、市场机制等。
“吉林的低碳城市规划我们做了两年多,发展低碳城市没有捷径可走。”庄贵阳说,“各个城市只有戒掉争试点、要政策、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做法,切实展开调研和规划,才能真正成为‘碳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