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一些组织以“低碳城市排行榜”等为名目的各种商业活动正在悄悄兴起,市长们在台上介绍低碳经验和成果,会场下则是各城市招商部门忙碌的身影。“低碳城市贡献奖”、“最佳低碳市长奖”——这些“轻易”捧到的奖杯让人们怀疑这些奖项的含金量,缺乏因地制宜的思考和落到实处的规划使建设低碳城市在喊口号中变了味,成为了立竿见影的“政治盆景”。
在某媒体的全国首份低碳城市市长的调查问卷中,对于中国上百个城市都在提低碳城市口号的现象,56.52%的市长希望“国家应设定规划,循序渐进”, 26.09%的市长认为这是“未来趋势,越多越好”,只有17.4%认为“一哄而上不好,容易造成重复建设”以及“低碳未来暂时离现实比较远,不应贸然提”。更多城市市长对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官员考核指标表现出谨慎选择态度,甚至选弃选择选项。84.22%的市长认为官员考核应该“与市民公开评价挂钩”,应该“以本市经济是否发展为考核”,只有15.78%市长选择应该与“政绩挂钩”。
许多城市争贴低碳“时髦标签”的现象,是由于一些城市不能完全认识低碳概念,并不了解低碳城市规划的真正含义。许多城市为了赶低碳的时髦,出现了钻国家补贴政策的空子、缺乏全盘思路、为示范而建设示范园区的现象。更有一些城市把低碳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噱头和标榜政绩的“盆景”,或把发展低碳经济简单地等同于发展新能源,在建设低碳示范园时不计成本,造成投资浪费和产能过剩严重。
除此之外,低碳城市规划队伍质量也令人堪忧。在许多城市标榜低碳的同时,却看不到相应的可行性调研报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认为,中国现有的大部分城市规划技术规范已经出版近十年,期间只是简单修订,将低碳城市发展放上议事议程,必须研究适用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技术,并制订相应的技术规范。
由于中国巨大的地区差异,几乎没有一个城市能将其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放之四海而皆准。低碳城市的规划队伍必须吃透低碳的概念,对城市各方面状况烂熟于心,且具有全球视野和前瞻视野。那些不经调研就打出低碳幌子的城市,其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很难令人信服。
低碳城市亟需规划
各地要求建设低碳城市的热情已十分高涨,国家的相关工作却落后于这一发展形势,使得许多浑水摸鱼的跟风者夹杂其中。针对目前低碳城市热却存在对低碳城市认识单一模糊、没有统一低碳城市规划标准、规划队伍良莠不齐等混乱局面,专家指出,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和国外相比,其特殊性在于我国没有发达国家明确的减排指标和完善的碳交易市场,也没有严苛的环境惩处措施和配套财税制度,更重要的是,我国必须在踏上低碳之路的同时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科学指导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和低碳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对目前低碳城市规划者思考单一的现象,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俞孔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现在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思考方式,基本是机械方式,而没有有机的、完整的思考。低碳生态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将各个部门,比如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环境部门、文化遗产文物部门,整合在一个系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