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以低碳为目标的城市中,保定这一先行者已最早尝到低碳的甜头。如今,熟悉保沧高速的司机们都知道,一抬头见到太阳能电池板的路灯和交通信号灯,就到保定了。
保定地处京津冀核心地带,原保定市高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马学禄于2006年建议,鉴于保定曾两度为河北省省会,人才富集,且拥有电力行业的“黄埔军校”——华北电力大学,可以依托高新区现有的新能源设备产业,围绕“电”字做文章,启动中国电谷建设——即建立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为重点,以输变电及电力自动化设备为基础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企业群和产业群。
当时,《可再生能源法》已于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新能源已然起步,但似乎前途未卜。对此,保定提出“三个不为过”,即发展新能源产业怎么重视都不为过,采取什么措施支持都不为过,怎么宣传都不为过。
保定坚持“以存量换增量”、“把企业变产业”,先后与兵装集团、国电集团、中航集团、国家开行等展开广泛合作,签订战略投资协议近500亿元。此外,保定还聘请了15位院士担任技术顾问,建立了6个国家级、9个省级和25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在一些关键性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几年来,保定创下了第一片大功率叶片、第一个完全模拟风场实际状况的全功率风机试验平台、第一台大型风机逆变和控制系统等几十项全国第一。
作为低碳城市的先行者,保定在低碳城市规划方面也抢占了先机。保定与清华大学研究制定了国内外第一个《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以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为载体,实施了“太阳能之城”、“蓝天”、“碧水”和“森林固碳”行动等重点工程,带动了新能源应和节能环保工作开展。
2008年,保定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增速,第一次双双冲上河北省第一的位置。这一年,保定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公布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城市——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减排51%。
据河北省发改委巡视员谢占海介绍,能够依托北京的低碳技术和廊坊的低碳制造业,是保定市坚持不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原因。近三年来,保定新能源产业的增速保持在50%左右。“低碳城市”,这张新名片已为保定赢得世界性声誉,以至于很少有人记得,2006年初,保定曾因为白洋淀污染而令世界舆论哗然。
多城市争贴“时髦标签”
然而,并不是每个城市的“低碳标签”都能像保定一样得到认可,保定的中国电谷和太阳能之城也并不能在其他城市完全复制。抢占先机需要城市规划者的远见,规划低碳城市更需要蓝图设计者的高瞻远瞩。
稍微留意便能发现,除了各个城市打出的低碳牌,各种“低碳示范产业园”、“节能示范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新能源”、“高新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字眼,成为了这些示范园区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