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文化建设,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温江凭借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开展生态知识普及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形成了全社会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构建起引导人们实行低碳、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生态文化体系。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保护城市文化特质,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加强对历史建筑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遗址的维护。大力抓好宋代文庙、陈家桅杆、古蜀鱼凫遗址的规划保护。2007年,温江宋代文庙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加强生态知识普及与教育。结合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通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广泛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小区生态文明村和生态家园创建活动。将生态区建设与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结合起来。
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倡导绿色消费,从节水、节纸、节能、节电做起,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建立完善环保机制,构建生态能力保障体系,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温江区通过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环保队伍能力建设,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及环境考核体系,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温江区级财政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近年来,政府累计投入资金近16亿元,吸纳社会资金25亿元,用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硬件设施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温江借助成都市强大的科技人才和高层次智力资源,组建了生态区建设专家咨询小组,为温江制定重大产业政策、社会发展政策和规划布局重大生态环境项目、生态经济项目等提供指导。
加强环保队伍能力建设。今年,温江区继续投入168万元用于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强化环境安全预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及环境考核体系。完善了城市节水考核标准、雨水利用标准、重点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土地集约利用标准、村镇规划标准;建立了资源消耗数据库和涉及工业增加值比率、万元GDP综合能耗等重点指标的统计指标体系。
建立完善生态创建组织保障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区“生态办”联合区纪委、区“目督办”对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过程督导。
高标准实施生态区建设,打造温江生态品牌,建设“宜居宜业”温江,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环境就是生产力。温江坚持高品位的生态建设和严格的环境保护,产生了巨大的绿色效应,实现了项目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建成了名副其实的活力之城、生态之城、魅力之城、品质之城。获得了“经济发展不输东部、生态环境全国一流”的高度评价。
温江坚持将生态标准贯穿产业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2009年,全区服务业比重同比增长近5个百分点,以温江为主体的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成为了成都市13个市级产业功能区之一和成都市的城市副中心。
有关各方对温江区生态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在调研温江生态区建设时说,温江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提升地域价值,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的有效做法和先进经验将成为西部其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