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发展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温江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建立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完成3家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提出节能降耗改进意见15项,实现经济效益500多万元。2009年拒绝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温江区域产业规划项目25个,“十一五”期间,全区投资近两亿元,关闭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4家,全区累计削减COD8776.15吨、二氧化硫374.65吨、氨氮490吨,有效减少了工业能耗造成的环境污染。截至目前,工业园区共引进各类项目741个。
积极发展生态田园型都市农业。温江立足自身水资源和花卉资源丰富的特点,在打造生态型城市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集休闲体验、旅游度假、生态观光为一体的都市型生态农业,促进花木产业提档升级。目前,已建成中国中西部最大的花木生产基地13万亩,无公害绿色产品基地3万余亩,成功组建全市首家“花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科研院校+科研企业+示范基地+花农(生产基地)”的多元化花木科技研发体系。
重拳出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构建生态环境体系
温江始终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坚决夯实生态基础,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构建起使环境质量全面提高,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奠定基础的生态环境体系。
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温江区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搬迁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所有污染源,投资约3亿元铺设自来水管网427.3公里,确保农民集中居住区自来水供应率达到100%。
每年开展化工、印染、电镀、造纸等重点污染行业专项整治,“三废”排放全面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16亿元,建设完成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和海峡两岸科技园工业污水处理厂、镇(街)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设施,对全区公立卫生院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实现了城乡污水处理全覆盖。全区日处理污水能力已达11.6万吨,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处理率达80%以上。此外,仅2008年和2009年,就投资1000余万元,在区内划定养殖场禁养区和限养区,建立畜禽养殖场,修建沼气池或污水处理站,关闭禁养区内137家污染养殖户,从源头上减轻了养殖污染。
鼓励企业发展循环技术,如开展青岛啤酒废水治理设施项目,青岛啤酒动力车间的空压机及二氧化碳回收机,均使用循环水进行冷却,几大机组循环水使用量达到100%节约水耗;发酵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回收。仅2009年上半年,COD排放总量减少31.2吨。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开展了以扬尘、燃煤、机动车尾气为重点的大气污染因子整治,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35天以上。编制完成了《温江区燃煤污染控制规划》,在全区开展限煤工作,推广CNG清洁能源的使用,清洁能源率达95%以上。加强机动车尾气监测,严格实行环保标志制度,公交车、出租车使用CNG清洁能源率达95%以上。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06年的83.9%提升到2009年的92.6%。今年初,温江区获准加入“联合国气候中和网络”,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16个先锋城市之一,引起广泛关注。
塑造田园品质,打造优质人居环境,构建生态人居体系
为了构建生态人居环境,温江依托优质生态基础、结合人工生态环境和“细胞工程”建设,通过合理布局人居空间,努力塑造温江田园品质,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点、线、面相互结合的生态景观,建立起城乡一体、多中心、网络化的优质生态人居体系。
合理布局人居空间。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启动顶层战略规划,形成了城乡一体、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大力实施“生态细胞”工程。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园区、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良的典型示范。目前,建成生态细胞工程285个,实现环境优美乡镇全覆盖,已命名国家环境优美乡镇两个,命名生态村55个、生态家园201个、省级生态人居小区11个,建成两所省级绿色学校、6所市级绿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