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填埋建筑废弃物耗用了大量土地,阻断了土壤生物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更加剧了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2009年,深圳出台《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条例》,不仅为解决深圳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还事实上推动建筑废弃物处理形成产业。
“受国家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及深圳市政府大力扶持建筑垃圾处理产业的政策支持,我们从建筑废弃物回收中看到商机与发展前景。”深圳市华威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国营说。
邹国营介绍,回收的建筑垃圾经过拆解、粉碎工序后,再加入特种材料熬制,生产线上出来的建筑砖料,无论在硬度、韧性、重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对建筑垃圾转化处理技术水平已可使转化率达到85%以上,其主要成分混凝土块、砖渣、加气轻质砖块、废木屑都可以100%进行转化,废玻璃、废纸品、废塑料编制袋及金属材料可回收再利用,只有少部分混合泥土及其他杂质暂时不能进行转化,如在拆迁、装修、运输时事先加强分拣分类,转化率可达到95%以上。
深圳市大力推进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目前已有4个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投入使用,年建筑垃圾处理能力达350万吨,年再生利用率超过1/3,节约土地350亩。此外,正在规划建设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园,预计在两到三年内可全面实现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使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相当于每年节约土地900亩,基本解决全市建筑垃圾问题。
--“绿色升级”:深圳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仍任重道远
目前,深圳的绿色建筑正呈现出由单体建筑向区域延伸、由中高档商品住房向普通保障性住房延伸两大延伸趋势,所有保障性住房均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形成惠及全市人民的绿色住区,实现绿色建筑进入寻常百姓家。
“深圳正在求解资源紧缺、环境脆弱的发展难题,而这破解的方式就是绿色节能。”李荣强说。但是,深圳作为低碳试点城市,离建立以低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还有一段距离,需要政策和科研力量的持续努力。
一是节能政策激励的力度有待加强。李承宗说,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政策环境条件下,除了太阳能在建筑应用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既有建筑等其他节能改造成本高、投资回报期长、一次性投资比较大,再加上资源分散、规模小、生产不连续等特点,在现行市场规则下缺乏竞争力,需要政策扶持和激励。目前,支持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政策的稳定性差,特别是在财政、税收的优惠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二是科技研发实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节能环保技术,要加大研发力度,形成产业优势,除太阳能热利用外,其他节能科技的技术水平较低。同时,应用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支撑建筑节能科技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三是市场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李承宗认为,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虽然逐步加大了对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支持力度,但由于没有建立起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无法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致使节能技术发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