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日后实效如何,至少在当下,贵阳市已经从政策、产业、公共服务、交易市场等各方面勾画了一张低碳美好蓝图。
“低碳城市”标准何在
不过,虽然全国各地低碳城市建设的号角已经响成一片,但道路应当通向何方,还需要各地区多费思量。
一些专家就认为,目前低碳城市概念还不是很清晰。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曾向记者表示,如果在不了解低碳城市的内核和真实含义的情况下,低碳城市建设只会沦为走形式。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梁猛也曾撰文指出,盲目发展低碳是最高碳的行为。比如一个风光秀丽、没有大型工业的旅游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这个城市本身排放量不大,除了降低用电量和城市交通能耗,无其他能降低碳排放量的途径。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盲目建设低碳城市,并推动一系列没有减排效果的项目上马,那么建设这些项目本身就会增加资源消耗和加大碳排放。这样的观点无疑对一些有类似条件城市的低碳建设具有良好的警示意义。
不过,今年上半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公布的低碳城市评估新标准体系,或将为各试点城市确立一个较为明晰的对标方向。在这个我国首个最为完善的评估标准中,具体分为了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等四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
如果一个城市的低碳生产力指标(碳生产力指单位碳排放产出的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那么即可被认定为“低碳”。“至关重要的是把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标准整合到‘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社科院报告说。
实际上,除了社科院的新标准体系,发改委《通知》中明确的开展试点工作的五项具体任务,包括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也较为全面地确定了低碳城市建设若干方向。
在这方面,一些低碳规划和法规建设已经比较完善的国外城市也可以作为样板。潘家华说,有了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具体的行动方案,才能使得整个城市的低碳管理、运行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规范可循。
回头再看贵阳的低碳城市发展计划纲要,虽然执行性还有待观察,但至少已经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走出了以往我国低碳实践中经常存在的零散性以及简单等同于节能减排的问题。
先要“摸清家底”
英国著名智囊团Chatham House的能源、环境与资源管理研究室主任Bernice Lee女士上周就全球低碳地区趋势与经验话题发表演讲时曾说:“各国在研究低碳策略的同时,许多国家也签订了地区间低碳倡议,这些城市将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必能在未来清洁能源领域把握到市场机会。”
但是在城市进行碳排放管理来成功推动经济转型之前,多数业内人士均认为,首先要“摸清家底”,对行业、区域的碳排放量有个清楚的测量和统计。
仅就《贵阳市低碳发展行动计划》(纲要)而言,规划、政策、产业、消费已经一应俱全,唯独还缺了发改委《通知》中的第四条,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
事实上,缺乏良好的碳会计测量工具以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和核算系统,也是中国各个地区在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上面临的一个普遍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