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世界100多个城市签订《旧金山绿色都市及城市环境协议》,共同承诺2040年完成垃圾零掩埋的目标,而台北市却保证在2010年年底即可完成,领先目标足足有30年。
台北的这种领先也让其他城市管理者纷纷来取经。据馆长介绍:“世博会期间,上海环保局跟我们互动非常密切。每周会有一个环保论坛,我们会去做演讲。其他的各省市也都有,韩正市长和俞书记也都来过,鼓励干部都来看。这也是一个大家交流经验的可贵机会。日本的世博展商也来看过,觉得我们比日本做的好,像德国法国美国的来宾都有来参观过。”
“就连工作证都要分类回收”
在接受腾讯世博专访时,馆长陈庆安习惯称垃圾为“资源垃圾”。可见,在他的眼里,垃圾不是令人头痛的问题,而是城市未来取之不尽的资源宝藏。让垃圾变成资源,首先就是要对垃圾进行分类。
台北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台北资源垃圾大约分为六、七类,有金属类,塑胶类,废弃的旧家具,纸类,橱余,还包括CD,电脑等的家电类,政府再回收之后,会交给下游的厂商来拆解,把可回收的整理出来,这一方面就是由一些单位来标购。
至于混合材质垃圾,他向前方报道员打了个比方:比如说他们的工作证,塑胶泡是可以回收的。脖子上的挂链是纤维做的,由于面积较小,基本认定是不可回收的。里面的卡片也是可以回收的。这些台北一般的民众都可以分辨出来。因为拆开来回收对于民众来说是有利的,不能够回收的垃圾变得越少,需要买垃圾袋的钱就越少,民众当然愿意做这种省钱的事情。
太空宝宝普及分类知识
从1992年开始,台北为了推动垃圾资源回收,环保部门在每个学校里面都要放一个太空宝宝。太空宝宝是一个类似人偶的资源回收筒。用颜色分成好多类,有红色、蓝色、绿色。老师教导小朋友一定要把这个纸类给红色太空宝宝,玻璃杯会给蓝色太空宝宝。小朋友学会以后,回到家里会教给自己的家人垃圾分类。从那时候,小朋友还有很多民众都开始了解到垃圾要分类,资源回收。
在初期,电视广告,平面广告,后期在路上的垃圾桶里也都有宣传。一些知名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也会节目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在社区,会有领导来宣传、引导。到目前为止,民众已经将这些宣导融入生活之中,已经不需要特别的宣导了。
最开始还是依靠文宣,地方的领导,相关的活动会穿插宣导,垃圾收集点也有人指导,告诉民众应该怎样丢垃圾。目前为止,90%以上的民众都对垃圾分类有全面了解。据悉,台北超过60%的市民都可以做到对混合材质垃圾的分类,可能一些年长者对垃圾的材质不是很清楚,所以会出现分类的错误。但是从广义上,超过90%的民众都知道哪些可以回收,哪些不可以回收,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不断学习。
除了以上宣传措施外,政府的法令以及政策的持续性也是普及垃圾分类必不可少的。陈庆安馆长说:“要十几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续性一贯性的政策持续下去。再一个就是教育,持续性教育,我们从1992年就开始做这种教育,小学时候就要教育垃圾分类,再就是志愿者和环保团体,形成一个群体运动。民众无论到哪里都养成了一种习惯,垃圾分类,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