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上,这一税额将直接对化石能源企业征收,而后这个成本会传递给消费者,体现形式上还是消费税。”姜克隽说:“征税的直接目的是改变大家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收入归属:
中央地方“三七分账”
对于碳税的归属,《研究报告》建议,碳税的收入归属上有三种选择,即地方税、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一般而言,根据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划分标准,地方税应该是具有非流动性且分布较均匀、不具有再分配和宏观调控性质、税负难以转嫁性质的税种。而碳税对整个宏观经济、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还涉及一个国际协调的问题。
苏明介绍,从这个角度看,碳税不宜作为地方税,作为中央税更为合适。但考虑到我国目前地方税税收收入过低,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建议将碳税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与地方分成比例为7:3。
《研究报告》称,由中央财政集中碳税收入用于支持节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开发以及其他节能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考虑低收入或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平衡地区间减排成本和收益的分配格局。
《研究报告》对于碳税收入应该采用以下使用内容和方式:一是用于重点行业的退税优惠和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等方面;二是可以建立国家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应对气候变化、提高能源效率、研究节能新技术、新能源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实施植树造林等工程项目以及加强有关的科学研究与管理,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三是在具体使用方式上,应该更多地采用财政贴息等间接优惠方式,而较少采用直接补贴的方式,更好地发挥碳税的作用。
对话
“用外部环境促使企业成熟”
——本报专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
碳税对于我国非常必要
记者:有人认为气候变化是发达国家的阴谋,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姜克隽(以下简称“姜”):近期有很多人对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报告提出了质疑,但是截至目前,该报告的绝大部分研究是没有被推翻的。气候变化正在发生,我们全人类需要对避免这个变化而做出努力,这个论调一点都没有变。
2007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达到了14.2%,但是增长过程中产生了环境问题、健康问题。作为一个睿智的政府,需要很好地平衡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局域污染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如果你每天跟数字打交道你就会觉得很严重,每天吃的东西里面有多少汞,每天呼吸的空气中有多少PM2.5(可吸收颗粒物)。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环境健康标准,目前我们的现状与此差距较大。
“从这个角度上说,这已经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的问题。”
记者:您认为是什么变化致使碳税的声音越来越大?
姜:曾经有一度,就是我们做能源税和燃油税的时候,连对低碳发展的认识还都不统一,所以说一谈到碳税就比较慎重。2007年我也曾对媒体说过,近一段时间可能不会实施碳税。
但是现在环境不一样了,我们国家对于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重视。原来中国并没有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但是在哥本哈根会议以后,中国承诺了二氧化碳排放的责任。中国也把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纳入了“‘十二五’规划”。从政策需求方面,对于一些新的政策包括碳税也提出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