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垃圾分类,从谁做起
广州,这座大都市在去年因为大力推进垃圾焚烧项目而引发居民大规模抗议,从而引起全国关注。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垃圾焚烧首先需要运作良好的垃圾分类。而广州城作为国内最先试点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一边是垃圾焚烧项目上马的急切冲动,一边却是十年试点以来垃圾分类工作的缓慢推进
6个大号的垃圾袋摆在办公室门口,进来的干部们都要下意识地跳脚绕开。在潮热的空气中,那6个大号的垃圾袋散发出淡淡的味道,那里面是有害垃圾。这里是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下文简称“广州市城管委”)的办公室,专门负责固废垃圾的处理。
这些有害垃圾在这里至少呆了二十多天,垃圾的主人巴索——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小伙子,每周都来看望一次这些“宝贝”,他想追踪这些垃圾最终的归宿,政府将怎样处理这些棘手货。但几周下来,它们似乎在这里安了家。
给政府“添乱”
这6袋有害垃圾是番禺小区“绿色家庭”的产物。
2009年,广州市要在番禺上马垃圾焚烧项目,番禺小区的业主们为此曾到市政府门前大规模“散步”表示抗议,最终由于政府和民众的“良好互动”,事态得以平息。但经由这一事件,业主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个共识:要让垃圾焚烧厂减少排放有毒物质,关键是要实行良好的垃圾分类。
当时,番禺区政府颁布了《创建番禺垃圾处理文明区工作方案》,承诺“用半年时间进行垃圾分类大讨论”。为了积极配合政府的垃圾分类政策,番禺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垃圾分类的志愿者组织“绿色家庭”的成员们率先开始行动了。他们有近百人,主要是三十岁左右的白领,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他们迫不及待地编写《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推广指南》,印成A4的传单,在番禺的各个小区散发,并征集志愿者。
在传单里,志愿者们用图表标注着各类垃圾的收集方法。比如,在有害垃圾类别里,有电池、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药品、化妆品、杀虫剂、油漆等图例,并注明要“单独收集特别处理,不能随意丢弃”,对应的分类垃圾桶是红色。
3月21日,“绿色家庭”第一次大规模征集活动从祈福新村开始。一周后,行动扩散到了番禺的好几个小区,大约有2000户绿色家庭参与到了行动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业主都理解志愿者们,在他们看来,“没有接到政府关于垃圾分类的政策,不好擅自行动。”
单单是有害垃圾,志愿者们就集中了6大袋子。这些东西颇为棘手,废品回收站不敢要,自己又不好留,于是只能给政府“添麻烦”,干脆送到了负责垃圾处理的广州市城管委。
按照志愿者们的想法,既然要推行垃圾分类,最首要的,就是要把有害垃圾分离出来,因为这些既不能生物处理,也不能焚烧。但没想到的是,这6袋垃圾就此开始了它们的“试金石”之旅,一“试”之下,志愿者们发现,广州市的现有垃圾分类体系其实运转不灵了。
有害垃圾,谁说了算
4月23日,志愿者巴索和“樱桃白”用旅行箱把6袋有害垃圾拖到广州市城管委。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当时就眉头一皱,这是个烫手的山芋。他硬着头皮接过垃圾袋,回复说:“我们会转交给环保局,有害垃圾处理归环保局管。”
广州市城管委是大部制改革中新组建的职能机构,成立于2009年11月,每月23日为他们的接访日。巴索是接访日的“老面孔”,每一个接访日,巴索和他的朋友们必定去和接访者谈广州市的垃圾究竟该如何处理。
现在这6袋有害垃圾的去向成了巴索新的诉求,他希望借此“敦促政府”,能够尽快完善有害垃圾的终端处理。
“这些有害垃圾很有代表性,我就是想知道,广州市实行垃圾分类试点这么多年,究竟是否已经建立起一套机制。如果这些垃圾有归宿了,那咱们的垃圾分类才有进行下去的可能。”巴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