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挂钟
事实上,政府的努力持续不断。2009年底,番禺区政府确定了三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分别是洛浦街海龙湾小区、桥南街华景新城小区和市桥实验小学。
但直到2010年4月之前,区政府除了在上述小区增设分类垃圾桶、在小区内打出“垃圾分类”的公益广告以外,并无实质性的进展。
广州市政府用来作为垃圾分类经验推广的是越秀区的东湖街。2009年5月,“分类得”公司进驻东湖街的五羊新城,一支仅有23人的环境服务队伍开始主导这里的垃圾分类。
“分类得”公司总经理杨静山对记者说,在创业初期,“宣传找环保局和教育局,垃圾分类找环卫局,拨款找科技局,下岗工人找劳动局。接下来,就靠自己了。”
杨静山说,“我们就是告诉居民,把臭的放在一个桶里,不臭的放在另一个桶里。”然后定期上门回收。到目前为止,已有5个大型服务社区、8000多户家庭参与他们推广的家庭垃圾分类,成果是“每天回收再利用资源3 吨,为社区居民增加月收入2.74 万元”。他们还发放了“爱心环保卡”,工作人员定时上门回收再生资源废品时,将可利用的废品折合成现金或爱心积分卡上的积分,居民可凭积分到粮油超市兑换大米、食油或者牙膏。
在杨静山的想法中,政府和居民都把垃圾处理看作是公共事务,但在企业家眼里垃圾处理是循环经济。“只要有利润,就会有企业进来。现在,垃圾分类回收的市场非常大。我不讳言,我来这里就是为了挣钱的,我至今投入了不到100万,但回报很大。”杨静山说。
他反而不希望政府过多地主导这个事情。“只要行政单位能配合,给我们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就够了。” 现在,这支环境服务队伍已经发展到了近百人。
但有害垃圾依然是个问题。对于回收有害垃圾,杨静山称,“这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显然,“分类得”公司也拿有害垃圾没办法。
试点后,东湖街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广州市垃圾分类的典范。2010年1月25日,广州市城管委在东湖街举行了隆重的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启动仪式。
巨大的市场吸引了新的企业进入。4月15日,番禺区城管局、洛浦街道办邀请巴索和海龙湾的业主开会交流垃圾分类事宜,决定将中创沃德公司引入海龙湾小区,由该公司“无偿向海龙湾每户提供一个储物箱和一个厨余食品垃圾桶,收集厨余垃圾”。
“对企业来说,番禺(对垃圾分类)的民意支持就是一个无形的市场。”中创沃德总经理段德连说,“有了民意的支持,政府才会接触我们的方案,然后才有试点。”
4月26日,海龙湾垃圾分类试点启动仪式正式举行。不到两小时,共有270多户人家和中创沃德公司签约。
但隐忧仍然存在。广州市城管委的刘国柱坦言,垃圾处理是一个特殊行业,涉及公众利益、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具有公益性质,而企业化的运作最终追求最大利润。对于无法给企业带来利润的那6袋有害垃圾,企业并没有动力去收集和处理。这样的矛盾,最终只能通过立法来解决。
在2010年年初召开的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上通过了《广州市2010年度立法计划》,垃圾分类名列其中。
一边是垃圾焚烧项目急切上马的冲动,一边是十年试点以来垃圾分类的缓慢推进。最新的消息是,巴索送到市城管委的那6袋有害垃圾,在广州市的现行垃圾处理体系下,仍然还没有寻找到真正的归宿。它们在市城管委的办公室里“与公务员为伴”近一个月后,被运到环卫系统的一个洒水车队,暂时封存。
不久前,有志愿者给广州市城管委送去了一只崭新的挂钟,希望后者能明白他们的心意:“时光流逝,垃圾分类不能再拖。”而城管委有关负责人也承诺,会把这只钟挂在垃圾分类处的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