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显然没有那么简单。离开广州市城管委之后,巴索查阅了相关文件。他发现,垃圾分类归城管委管,有害垃圾的处理却归环保局管,可回收垃圾归供销社管,过期药品属于药监局管。在番禺,市政园林局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制定方案,国土房管分局负责协调小区物业。
让巴索头晕的是,一袋垃圾背后竟然是这么多部门,谁说了算呢?
这一问题由来已久。2000年全国有8个城市试点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其中主导部门是建设部;制定政策的是发改委;具体管理资源回收产业链的却是商务部;而垃圾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又归环境部主管。多个“婆家”的结果就是,垃圾处理难有统一的规划。最终,当年全国8大城市的分类试点,不到两年时间,就“流产”了。
4月29日,记者和巴索一起来到广州市城管委,那6袋垃圾仍然规规矩矩地躺在地上。负责接待的唐姓工作人员说,“我们已经给环保局发函了,目前还未接到回函。接到回函后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一定让你们知道这些垃圾怎么处理了。”
5月8日,当巴索又一次来到广州市城管委,那6袋垃圾赫然还在。工作人员的解释是,城管委只管垃圾分类,不管有害垃圾的处理,“我们不是主管部门,所以要等环保局的回复。一般他们还要研究。”
“步伐比蜗牛还慢”
按照有关规定,这6袋有害垃圾显然是“从生活垃圾中分类回收后”的产物,应该“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但问题是,对从生活垃圾中分类出来的有害垃圾,广州市显然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早在2003年,广州市就开始筹建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这是当年广东省“十大工程”中的重点环保项目之一,还被列入世界银行贷款备选项目,2004年就已通过世行组织的评估。据2004年12月的《广州日报》报道,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国家审批。一期计划投资1.7388亿元,填埋场库容量15万立方米,工程计划于明年12月竣工。”《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称,“广州将投资6亿元,于2008年建成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
但最终,这个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却姗姗来迟。在2010年的一份公开招标中,这个处置中心的预计竣工日期为2010年12月30日。
这使得志愿者们将怒火烧到了政府头上。他们纷纷抱怨政府“配套处理不够”,“步伐比蜗牛还慢”。
如今,番禺越来越多的小区业主也抱怨,自己走在了政府前面。“即使送去了,你也知道,政府不会给你分类回收的。那我还分类干吗?”
在广州城管委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副处长刘国柱看来,垃圾分类推广工作最大的瓶颈是,“很多人并不能像自己说的那样去执行。”曾经有一项民间调查,90%的民众支持垃圾分类,但也有90%的人不会分类或者懒得分类。
但现在看起来,这6袋垃圾似乎“试”出了看待这一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当居民愿意进行分类,“做好了我们该做的事情”,“政府是不是也应该做好他们该做的事情?” 巴索说。
2009年年底,从市环卫局局长升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吕志毅表示,广州垃圾分类仍处于“初级阶段”。
事实上,十年前,广州就开启了垃圾分类的尝试。2000年全国的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中,广州就是其一。也因为相关经验,广州主编了分类标准,由建设部作为国标颁布实施。然而,作为国内最先试点垃圾分类的城市,这个城市依旧没有实现从源头上的“垃圾分类”。而在全国,真正从源头实现垃圾分类的大中型城市至今还没有。
这个城市拥有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垃圾分拣中心,引进了法国固体废弃物分拣打包流水线,但每天只可分拣回收垃圾300吨。从效率来看,这与广州每日产生1.78万吨的日常垃圾,相距甚远。
但在广州市环卫局副局长张建国看来,广州目前的垃圾分类已算不错,“物品从成为垃圾开始,直到倒入填埋场,最少已经经过三次分类,已经做到非常细了。”
在新一轮的垃圾分类试点中,广州市政府明显地加大了宣传力度。在距离市城管委不远的公交车站的宣传栏里,写着大大的“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标语。而在城管委的办公室里,那6袋有害垃圾却依然散发着淡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