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的平均单位能耗约30升燃油,而在德国,进行过节能改造的房屋单位的能耗仅相当于3升燃油,新建住宅平均能耗可控制在1升燃油。
在美国,建筑物占据了3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71%的电力消耗、39%的能源使用、12%的水消耗量和40%的非工业废物。
虽然建筑行业是社会能源消耗中的大头,却也是可塑性最强的行业。建筑规划设计咨询公司美国MCM集团首席执行官迈克·米切尔(Michael C. Mitchell)说,根据专家测算,在投资20美元减排1吨碳的众多方案中,建筑行业可以实现的方案是其他任何行业的3倍之多。因此,建筑行业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让我们采用经济高效的方式减少碳排放,可谓是缓解全球变暖最经济最快捷的方式。
2009年1月25日,美国白宫最新发布的《经济振兴计划进度报告》强调:近年内要对200万所美国住宅和75%的联邦建筑物进行翻新,提高其节能水平。比如,纽约帝国大厦的绿色改造就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预计工程完工后将为该地标性建筑节能近40%,每年节省440万美元能源费。
2009年6月初,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有2100亿元会用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金融危机下,全球两大经济体的选择,使绿色建筑产业被寄予引领经济振兴的重望。
事实也正是如此,未来的竞争将是能源的竞争,谁主导全球能源产业的变革,谁就将领跑世界。大能源变革是美国当前振兴经济的主力,而中国同样拥有主导全球新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
以上海为例,上海当前住宅建筑总量是37997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包括有办公建筑、商场以及学校旅馆医院等)总量是13498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上海还将完成1.3亿平方米节能型建筑。按每一幢老建筑节能改造所需的耗费约为100—200元/平方米计算,这就意味着,仅上海一地,可持续建筑产业未来就将带动包括材料、设计、开发、施工、技术等相关企业,产生至少650亿的经济效益。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也表示,光是既有建筑的改造,全国就要投入至少1.5万亿,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目前中国每年增加2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占全球施工总量的将近一半。根据我国节能政策,计划于2010年实现所有新建项目能耗降低50%,到2020年争取实现大部分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实现节能65%的总目标,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要争取实现更高的节能水平。也就是说,在2020年前,建筑方面可以节约约3.5亿吨标准煤。如果能基本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节能指标,我国将为稳定地球气候做出巨大贡献。
许多开发商反对建设绿色建筑,主要是担心成本过高。而事实上,只需增加一点点成本,甚至完全不增加成本,就可以在大多数类型的建筑中整合入可持续设计理念。
与成本投入的幅度相比,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而且超值的,其体现最明显的地方就是节能与节水。有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获得能源与环境建筑认证(LEED)认证的建筑总计节水约3800万立方米,到2020年,节水可达9.3亿立方米,相当于37.8万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
建筑节能也要因地制宜
欧洲的绿色城市固然令人神往,但是,同济大学教授龙惟定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指出,发展低碳城市、采用建筑节能技术也要因地制宜,不是照搬照抄就能生效的。如果不考虑国情,可能会适得其反。
Q:低碳城市的打造涉及哪些方面?
龙惟定:首先要考虑城市规划。中国人口这么多,比如上海有常住人口1800万,市区人口密度5万多人/平方公里,如果都像欧美那样发展别墅型的低密度住宅肯定不合适,必须是发展高层、高密度、高容积率的紧凑型城市,尽量留出空地植树绿化,发展碳汇。我国现在提出保住18亿亩耕地的底线,我觉得不光是考虑粮食安全,其实也是要保住碳汇底线。要是把土地都变成混凝土路面、水泥房子,那碳排放就越来越严重,本来的碳汇都变成碳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