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了,因为“垃圾危机也很快就要出现了”。
北京市市政管委主任陈永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三年前,北京一年的垃圾产量堆起来能顶得上景山大,现在肯定更大。北京市现在年产垃圾量672万吨,每天的产量是1.84万吨,平均下来差不多每年垃圾的增长比例是8%。
据了解,北京现有垃圾处理设施23座,处理能力1.04万吨/日,但是在这个处理能力上已经处理到1.74万吨,也就是说北京市的垃圾处理设施是超负荷67%以上运行。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曾经出现过垃圾“围城”事件,当时,北京曾在航空遥感观测中发现,在当时规划区7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大于16平方米的固体废弃物堆共有4699堆,占地9300亩,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六堆多。
现在,又面临这样一个窘境。
据北京市政府统计,到2010年,随着北京10座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到期陆续关闭,届时,北京每天将有10770吨垃圾无处堆放。若按每辆卡车7米长、5吨载重量计算,装载这些垃圾的卡车将能包围紫禁城大半个圈。
据陈永介绍,北京的垃圾填埋场目前都是超负荷运行,如果按现有的垃圾增长量和填埋场的处理能力,把北京所有的填埋场都算在一起,不到五年,北京的垃圾就无处可填了。
北京的情况尚有如此“危机”,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近年来又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持续增长。全国600多座城市,除县城外,已有三分之二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且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垃圾,真的是走不出的“围城”?
人为“藩篱”
然而,让无数人头疼不已的垃圾,却也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
“随着环境问题逐渐被重视,节能、环保成为各国的发展主题,已经开始为垃圾处理提供产业发展的机会。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率达到10%以上。全世界每年产生4.9亿吨垃圾,仅中国每年就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在如此巨大的垃圾压力下,有理由相信,垃圾处理产业会成为未来国内的明星产业。”中国投资网出版的《2009年到2012年中国垃圾处理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如是予以推介。
“垃圾处理不能永远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只有将垃圾处理形成一种产业化链条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城市生态研究院研究员周传斌告诉记者。但垃圾处理要形成产业化链条,还任重而道远。
在经过了4年多“拉锯战”之后,北京市海淀区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前景还是一个未知数。
7月9日,北京市海淀区市政管委会的相关领导面对六里屯地区的200多名居民代表,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在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6月作出了对六里屯垃圾焚烧厂项目进行行政复议,并要求该项目在进一步论证前予以缓建的决定两年多后,该焚烧厂的论证工作和建设的相关程序都还在一种停滞的状态下。
如果决定不建,区市政管委会自然有自己的难处。此前的4月下旬,北京市政府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建设垃圾焚烧厂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六里屯地区的居民反对在该处建设垃圾焚烧厂的理由似乎更加充分。据统计,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周围5公里内有常住人口约26万人,并有机关院校、医院和科研机构等数十个,同时与京密引水渠相距只有1114米。垃圾焚烧厂排放的以二恶英为首的有毒物质会严重危害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也会严重污染京密引水渠的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