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行业的集中度不高。因为没有给这个行业集中的时间。在国家环保投资3500亿元的刺激下,垃圾处理行业成为了热点,这导致了这个行业都是各干各的,没有规模化的产业。”刘云飞对目前垃圾处理行业的无序竞争感到担心,认为这也是垃圾处理难以形成产业化的重要原因。
在一个本来就不成熟的行业里,出现恶性竞争,如何能实现产业化?
“就拿垃圾填埋来说,很多人以为这个东西好做,挖个坑埋了就是了。其实填埋最大的隐患是垃圾填埋气,也就是沼气。沼气的科学处理方法是导气,导出之后用于发电、烧水。而且这个垃圾在里面一埋几十年,是在持续不断地发酵。而不能有效导气,会有爆炸的危险。现在一哄而起,不但危险,而且也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行业。”他说。
应对之策
北京市政管委会的高级工程师王维平曾经对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提了三大对策:上策是不产生垃圾或者少产生垃圾;中策是把垃圾转化为资源;下策是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争取100%的无害化处理率。
这也就是环保与节能的三个基本要求: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但这对仍处在经济高速成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中国来说,要想在短时间达到这一目标是不可能的,接近这一目标也有相当大的难度。
中国城市建筑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说,就垃圾收集过程而言,从不完全收运,到完全收运,再到分类收运;就垃圾处理过程而言,从分散堆放,到卫生填埋,再到填埋减量控制,发达国家大约用了30年~40年的时间。
徐海云认为,面对一般工业垃圾、餐厨垃圾、医疗垃圾、电子垃圾、污泥等等,如果每一类垃圾都建设一套收集、管理、处理系统,既不经济,也不现实,最终也不能够达到环保要求。
“统筹规划是综合处理关键。”徐海云认为,应当打通垃圾资源链条,推进垃圾资源化。首先是尽可能进行回收利用;其次是尽可能对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行堆肥处理;再次是尽可能对可燃物进行焚烧处理;最后是对不能进行其他处理的垃圾填埋处理。
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杜欢政指出,由家庭产生的垃圾大多为餐厨垃圾。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看,餐厨垃圾是一种典型的可再生资源,含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果酸、果胶等,同时含有少量钙、镁、钾、铁等微量元素,有毒有害物质较少。通过“消费——回收——再生”,可回收其中的废油资源和营养物资源,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保护人类身体健康、保护环境,而且可以缓解能源和粮食危机,达到使资源再生、富育大地之目的。
针对餐厨垃圾的处理,杜欢政认为,重中之重是建立“个体回收户+龙头企业+回收基地+信息管理”的餐厨垃圾回收体系,即建立以“回收基地”为龙头、“回收公司”为骨干、“个体回收户”为基础和“信息管理”为手段的餐厨垃圾回收网络体系。
杜欢政认为,政府充分发挥公共管理的职能,依靠龙头企业的力量,统一搭建平台,建立餐厨垃圾“回收基地”,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处理、统一监管;对目前走街串巷的“农民游击队”进行改编、整合,促成其主动进入“回收公司”从事餐厨垃圾回收,扫除“回收基地”外低价收购等不公平竞争现象,切断流向“垃圾猪”、“地沟油”的原料通道。
相对填埋处理方式而言,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具有占地小、场地选择易,处理时间短、减量化显著(减重一般达70%,减容一般达90%),无害化较彻底以及可回收垃圾焚烧余热等优点。垃圾焚烧将是未来垃圾处理的大方向。
“如果控制得好,垃圾焚烧发电时的二恶英问题是基本上可以解决的。”王维平说。
据了解,在上月召开的“北京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工作大会”上,北京市市长郭金龙要求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着力提高生活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水平。
围绕这一目标,今年北京市将积极探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积极开展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做好垃圾就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减量相关政策措施。同时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解决垃圾处理结构不合理、消纳能力不足等问题。
立足于今后50年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北京市还将建设东南西北4个循环经济生态园区。预计到2012年可实现城区原生垃圾零填埋,2015年可实现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
专家指出,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与所有的居民、机关、单位、企业都有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政府的各项管理政策的出台到实施,如垃圾的收费、分类收集、垃圾减量等改革措施的实施也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并逐步建立公众参与垃圾管理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