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9月,环卫工人在三峡库区打捞清理水面漂浮垃圾。三峡工程负责人昨日强调,工程对于生态环境影响未超预期。
本报讯 (记者杨华云)“三峡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未超出预计,仍在可行性报告所提出的‘利大于弊’范围之内”,昨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务院三峡办负责人表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结论是科学的。
有效库容能够保留
对于水库建设的泥沙淤积问题,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介绍,对蓄水以来不同的水位进行观测,入库的泥沙量原设计预测是每年5亿吨,而现在实测的结果只有2亿吨,工程的排沙功能已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排沙功能很好。
中科院院士潘家铮也表示,尽管现在蓄水还没有到达最后的水位,运营的时间也比较短,但是三峡水库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有效库容绝大部分都能够保留下来,“三峡水库是淤不满的,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三峡水库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水库”。
水华问题相对稳定
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报告指出,三峡出现了水华现象,那么目前情况怎样?汪啸风对此表示,“水华问题处于稳定期,就是说没有出现大面积暴发的趋势。”已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控制点和面的污染源。到现在为止,国家拨了专项国债资金392亿,在库区建了50多座污水处理厂和40多座垃圾处理厂。
对于水华问题,潘家铮认为,这属于个别支流问题,“不要把一只小猫说成一只老虎。”
移民资金超500亿
三峡工程移民拨款超过500亿,审计查出2.89亿违规资金,所占比例约0.5%。汪啸风强调,这些违规资金不是进了个人口袋,大部分属于不按计划超规模使用,用途还是恰当的,就是规模扩大了。
国务院原定三峡移民资金为400多亿,是1993年的静态投资概算,后来增加政策性资金50亿。考虑到移民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去年再增加近80亿元资金。目前国务院批准的移民资金约529亿元。
新闻报道应当客观
此外,对于国外一些媒体有关三峡工程的描述,潘家铮坦言,“作为我个人,三峡工程耗尽了我后半辈子的全部精力,现在这个工程被形容为‘妖魔、炸弹、一库酱油’,心里很不好受。”
潘家铮表示,一些媒体对中国偏见太深,对中国的成就贡献绝口不提,对中国的某些问题夸大歪曲,这样的做法,对增加友谊沟通没有好处,“希望能够客观地报道中国,哪怕讲得重一点,我们也是欢迎的,但是请不要‘妖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