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其特有的制度建设,造成了以鼓励消费和奢侈浪费来维持生产规模,以过度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社会发展模式,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对立,各种生态环境要素只是生产原料,以是否能产生利润确定其价值。人类毫无节制地开发自然界的矿藏、石油、天然气和水资源,任意垦殖砍伐草场森林资源,大规模地污染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生存发展问题,引发了人类深刻的反思。
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和进步注定了生态文明的产生。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化的一个新阶段,是一种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全新状态,它标志着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从主观上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现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
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内的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培育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
人类发展至今,已经深深意识到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由内而外地体现在人类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教育、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中。
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地球孕育了神奇的生态系统,孕育了生命这个星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正是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使人类历史得以延续,创造了人类的伟大文明。人类没有任何理由再让无数生命的花朵在无奈中凋谢,绿色是生命存在的环境基础,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环境、崇尚绿色必然成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进步程度的标志。
(本文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文华为《生态文明论》所作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