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时间:2009-04-28 来源:海门市建设局 作者:
城市发展形势:在新的发展形式和条件下,海门市将面临着城市规模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转变、城市布局将由单中心向多组团的转变、城市功能将重新分布和形成、城市新区的快速发展的城市发展形势。
城市交通形势:城市交通面临着对外交通方式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对外交通由出入境交通为主向以过境交通为主的转变、城市内部交通出行由体力型向非体力型的转变等重大变化。
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对海门市未来发展面临的战略势态、发展条件、发展动力的研究分析,确定海门市近期应采取通海一体化发展战略,积累自身经济实力;远期待崇海通道建成,再实施崇海通道开发战略,以实现城市的内生型发展。具体对策为:
对策一:构建和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系统。
对策二:强化内外交通之间的转换与衔接。
对策三:加强城市内部组团交通联系。
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交通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公共交通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是海门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策四:面向公交的交通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发展。
对策五:以公共交通引导土地利用。
对策六: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全面交通管理战略:全面交通管理就是将交通需求管理与交通系统管理的不同技术和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两者在交通管理中优势和特点,实现对交通系统的高效管理。
对策七:交通需求管理。
对策八:交通系统管理。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鼓励步行出行,正确引导自行车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发展小汽车交通,严格控制摩托车发展。
机动车辆发展规模:采用回归方法、增长率法等综合推算,预计到2010年海门市机动车千人拥有量达到55~65辆,2020年机动车千人拥有量达到90~100辆。
城市对外交通深化规划:
对外公路规划
1、高速公路
规划高速公路有2条,分别为宁启高速公路(S103)、崇海通道及连接线(下简称崇海高速),在城区形成高速公路的T型穿越布局。
宁启高速公路规划近期于叠港公路交叉口处,新建叠石桥服务互通。崇海过江通道及连接线为拟建高速公路,留有施工操作区和控制区
崇海过江通道的规划建设应适应江苏沿江地区快速发展和沿江城市带的发展要求。在沿江一级公路南侧预留崇海过江通道连接线的服务区及主线收费站用地。建议崇海通道连接线可采用高架方式穿越海门与三厂之间。
2、对外公路
规划对外公路主要有沿江一级公路(一级)、336省道(一级)、222省道(北段一级、南段二级)、叠港公路(一级)、北海公路(一级)、崇海公路(一级)、大港公路(二级)、天袁公路(二级)、海瑞公路(二级)。
根据区域一体化战略研究,对海门与南通的联系通道规划线形走向建议如下:
规划336省道由南通开发区星湖大道直接向东,不跨越海门河,避免穿越城市中心区,与海门市区北侧的站前路相接,在通三厂东侧与沿江一级公路并线,336省道其余路段线型不变。
规划沿江一级公路避开各开发组团,海门主城区段由现状的南环路通过改为新建绕行线路通过(与总体规划内容一致),作为区域的城际快速通道。
以上两条规划公路作为区域的城际快速通道,主要满足城际快速交通以及区域过境交通的需求。
规划由海门市的秀山路向西延伸至南通开发区,沿途经南通市苏通大桥工业集中区。线路由规划中的通沪铁路海门西站北侧进入南通市,以联系海门主城区与南通市苏通大桥工业集中区、开发区组团。规划线路可直接使用现336省道的部分路段。
规划由海门市南环路向西延伸至南通开发区,沿途经南通市苏通大桥工业集中区。线路由规划中的通沪铁路海门西站南侧进入南通市;以联系海门主城区与南通市苏通大桥工业集中区、开发区组团。同时南环路西延可作为海门西站的联系道路,以代替原总体规划中规划的南海路西延方案。
规划由海门滨江新区纬三路向西延伸至南通江海港区组团,沿途经南通通海港区组团。线路由沿江一级公路的南侧进入南通市;以联系海门滨江新区、港区与南通市江海港区组团、通海港区组团。
以上为五条区域快速通道或区域联系通道的规划线路,具体线路可由南通市与海门市相关主管部门根据南通开发区、苏通大桥工业集中区、江海港区、通海港区、通沪铁路以及海门主城区、滨江新区的道路网络实际建设情况,具体协商确定。
3、公路立交
规划城区附近公路立交16处,其中分离式立交7处,互通式立交5处,高速公路服务互通3处,枢纽互通1处。
已建立交根据高速公路拓宽和交通组织要求进行改造,新建立交应根据交通流量流向,在保证交通安全情况下进行型式设计。
新建高速公路的分离式立交按“高架型式”控制用地,已建高速公路的分离式立交按“下穿型式”控制用地。互通按“苜蓿叶型式”立交控制用地。高速公路服务互通按“单喇叭或双喇叭型式”立交控制用地,设置匝道收费站。枢纽互通按“苜蓿叶型式”立交控制用地。
4、公路客运站
合理衔接城市内外客运交通,减少对外客运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的相互影响,将公路客运站主要布局于城市外围及对外交通主干线附近。
规划公路客运站3处,其中主城区2处,滨江新区1处。
每处公路客运站配置站前广场、停车场、发车位各1处,及相应的站务用房、生产辅属设施、服务设施。
铁路深化规划
通沪铁路等级为国铁I级,正线为双线,近期开工建设。规划于三和镇区西侧设客货两用中间站1座:海门西站。规划利用叠港公路、南环路西延段作为车站的主要疏解道路。
宁启铁路等级为国铁I级,正线为单线,远期开工建设。规划于市域内设置客货两用中间站1座:海门站。规划利用站前路(336省道)、长江路作为车站的主要疏解道路。
考虑到长江港口岸线的利用,以及南通港的联动开发,建议必要时建设由通沪铁路引向通海港区的铁路专用线,实现港口货物运输的水铁联运。
航道与港口规划
1、内河航道与港口
主城区的内河航道海门河、青龙河规划维持七级航道,逐步取消圩角河城区段(海门河以南段)的通航功能,提升浒通河为七级航道,加强长江航道及沿线港口与通吕运河(三级航道)主干航道的沟通与联系。
规划于海门河北岸、海兴路与圩角河之间,建设现代化内河港区1处,占地约3.5公顷。
2、沿江港口
海门市沿江港口岸线的开发利用应与南通港口开发相结合,实施岸线的联动开发和港口设施的区域共享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公交发展目标:公交车万人拥有量达到13标台。公交出行比例达到15%以上。居民单程公交最大出行时耗不超过30分钟。公交线网平均密度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公交出行换乘系数不大于1.3。公交线路的非直线系数不大于1.4。中心区公交站点间距为300-500米,外围区公交站点间距为500-8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以500米为半径计算占城市用地的比例不小于90%,以300米为半径计算占城市用地的比例不小于50%。
公交需求总量:远期预测公交出行总量为19.35万人次/日,高峰小时公交出行量为2.9万人次。
公交枢纽站规划:规划公交枢纽站7处,其中6处位于主城区。
公交首末站规划:规划公交首末站9处,其中5处位于主城区内,主要分布在外围区域。
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规划的停车保养场兼具停车和保养功能,共规划3个停保场,其中2个位于主城区外围。
公交线网规划:远期规划由“三横、三纵、两对角线和两条新区连接线”共10条线路组成的公交干线网,干线网密度达到2km/k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