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条 修编规划的重点
l、通过对峨眉山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景观资源充分挖掘重新认识、评价,结合《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要求,论证确定风景区性质、职能、容量和规模,重点确定风景区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范围。
2、通过确定风景区不同区域的用地性质、发展方向,达到明确重点保护内容、景观展示方式和开发利用强度的目的,确保风景区保护、展示、利用的良性循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省域横向比较,挖掘峨眉山的文化优势,确定独具特色的近期建设项目,突出峨眉山文化和自然特点,增强游客的新鲜感。
4、通过分析峨眉山风景区与城市的关系,考虑城市总规与风景区总规的协调一致,解决“山、城”之间过渡,促使风景区与城市过渡地带环境风貌得到有效改善。
第七条 本次总规修编的规划文件和图纸经批准后,在风景区内具有同等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
第二章 风景区范围与性质
第八条 范围
1、风景区范围:东至黄湾乡唐河坝,地理座标东经103°27′35″,北纬29°33′4″;西至峨眉与洪雅交界处,地理坐标东经103°15′22″,北纬29°30′53″;北至黄湾乡尖峰顶,地理坐标东经103°18′29″,北纬29°36′59″;南至万公山,地理坐标东经103°19′12″,北纬29°28′43″。风景区总面积15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金顶、洗象池、万年寺、清音阁、神水阁、报国寺和四季坪七个景区)面积93平方公里。
2、外围保护地带范围:东至成昆铁路峨眉河桥,地理坐标东经103°31′14″,北纬29°36′45″;西至棉石岗,地理坐标东经103°15′00″,北纬29°28′10″;北至峨眉河朱坎桥,地理坐标东经103°29′51″,北纬29°38′04″;南至龙池镇三峰山,地理坐标东经103°18′45″,北纬29°24′39″。外围保护地带为风景区外侧1~8公里范围,总面积262平方公里。
第九条 性质:峨眉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它是以“雄、秀、神、奇”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动植物王国和佛教圣地而闻名,具有优化川西生态环境,以及观光、朝圣、科考、科研、健身等功能的天下名山和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第三章 风景资源评价结论
第十条 景观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峨眉山历经多次地质巨变,形成至今崔嵬雄峙、逶迤如黛的“蜀中仙山”。全山高差巨大,对比强烈,给人予气势雄伟的美学感受;山形走向富于变化,峡谷溪泉交汇其中,给人以变幻莫测的心理体验;全山植被密布,动物繁多,给人以涤荡心灵的人性回归。古今名人对此均有赞誉:“峨眉天下秀”,故今人多以“雄秀”二字概括峨眉山的景观特色,自然景观是峨眉山景观的主体。
2、人文景观特色:峨眉山在过去2000多年的历史中,历经道、佛、儒多种文化形式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并传习至今,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的“佛教圣地”。其佛教文化景观是峨眉山景观的精华。
第十一条 景观空间序列
1、轴线景观空间序列:天下名山至报国寺(起景)——伏虎寺至中峰寺(过渡)——清音阁至仙峰寺(次高潮)——洗象池至接引殿(续景)——金顶(高潮)——千佛顶至万佛顶(尾声)。
2、竖向景观空间序列:平原区(起景)——低山区(过渡)——中山区(次高潮)——高山区(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