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 、 “ 戟门 ”
又名大成门、大戟门。庙戟、像赞始于宋太祖下诏为孔庙门前立十六戟。 “ 戟门 ” 正中间门一般很少打开,只有祭祀等重大活动时才会打开,平时一般都从两边的便门进出。设计修建的戟门面阔五间,东西轴线长 14.10 米,南北进深轴线长 6.00 米,檐高 4. 8 0 米,脊高 9.1 0 米,全木结构,下有 0.45 米高的台基,建筑面积 104.56 平方米,占地面积 122.26 平方米
5.2.6 、大成殿
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 “ 大成 ” 二字取自《孟子》中的 “ 孔子之谓集大成 ” ,后世尊孔子为 “ 大成至圣 ” ,故而将孔庙的主殿称为大成殿。现保留的大成殿为清咸丰年间所建,共有五间。
恢复修建后,殿檐高 5.10 米,脊高 11.60 米,东西轴线长 20.00 米,南北轴线宽 10.80 米,总建筑面积 464.09 平方米,其中:殿为 231.65 平方米,其它露台、台阶为 232.44 平方米,总占地面积 464.09 平方米。木质抬梁式结构,开间高大宽敞,单檐叠脊歇山式绿色琉璃瓦屋顶,雕梁画栋,金壁煇煌。横枋额上,中竖匾上书 “ 大成殿 ” ,左右各一横匾,上书 “ 斯文在兹 ” 、 “ 万世师表 ” 。整座殿座落在 2.00 米高的石质须弥座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
孔子塑像位于殿内正中,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执镇圭;两旁塑四配,即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伋、亚圣孟轲。孔子像上方有 “ 万世师表 ” 等牌匾。祭案上,置祭器。祭案前,置有猪牛羊三俎,两侧陈列有编钟、编磬、琴、瑟、箫、笛、笙、埙、鼓等祭祀乐器。
殿外有广阔的月台(丹墀、舞台、祭台)长 19 米,宽 10 米,台高 1.55 米。大成殿前的月台是昔日阁郡文职官员和举人、秀才祭孔的场所。从祭孔开始,到清朝末年每年 2 月和 8 月上旬丁日在文庙,举行祭孔大典,称作 “ 丁祭 ” , 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也在这里举行祭孔仪式。月台雕花玉柱、护栏、丹墀上有 “ 双龙奔于祥云追日状 ” 图案。院落天井青石板、仿青汉砖铺地,古朴典雅,方便开展祭拜、乐舞及行礼等庆典活动。院坝种植四株桂花树,碧绿青翠,丹桂飘香,衬托出整个院落庄严、古朴、深遽而恢宏。阆中从古到民国年间,每当仲春、仲夏丁日,地方官员都要带领士绅、学子和老百姓到文庙,将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置于案上,举行祭孔大典。大家载歌载舞,奏韵乐、跳八佾舞,以缅怀先圣,激励今人,尊孔重教,求知进学。
5.2.7 、圣迹殿
又名启圣殿、崇圣殿,是供奉孔父及其祖先的地方,孔子之父叔梁纥被封为启圣公,由此而得名。此殿主要陈列孔子及其先祖的生平事迹、典故书文、孔门七十二贤牌位以及孔子文化资料。殿为木质抬梁式结构,檐高 4.60 米,脊高 9.40 米,面阔五间,东西轴线长 18.60 米,南北轴线宽 8.00 米,台基高 0.75 米。建筑面积 188.40 平方米,占地面积 188.40 平方米。
5.2.8 、东西庑及廊道
东西庑 及廊道 ,为木质穿斗结构,屋面出檐深远,形成较宽的走廊,和院落溶为一体显其开敞、灵活、丰富多彩和格调统一的艺术效果。
东西庑各九间、廊五间;南北轴线长 32.40 米,东西轴线进深 7.8 0 米,总建筑面积 650.76 平方米,东西庑 占地面积 689.82 平方米。为歇山式小青瓦屋盖,檐前亮柱一字形排开,檐廊深邃,柱下莲瓣覆盆式柱础,古朴敦实。主要用于供奉十二哲和先贤先儒,以及名宦乡贤和陈列孔子文化、历史资料及开展学术研究使用。十二哲分别为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冉求、言堰、颛孙师、宰予、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