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宫墙,据阆中古保办和市文管所考古人员鉴定:此墙系阆中明末清初所建县文庙的一段宫墙,即为文庙的照壁。这段照壁为 “ 安 ” 字形,长约 30 米,高 6 米,墙厚度 90 余厘米,全部都是由大青砖构成。这么高大,这么坚固,保存这么完好的照壁在国内古建筑中都十分罕见。
恢复的文庙照壁,长 30 米、高 6 米、厚 0.9 米,由条石和水磨方砖砌筑;勒脚为须弥座;壁面有嵌莲瓣花纹状的通透式窗棂;檐部为五脊歇山灰筒瓦顶,飞檐曲翘,工艺精美;脊部塑古典装饰图案,雕刻细腻,古朴典雅;充分显示出文庙的古拙敦厚、恢宏大气的格局。
5.2.2 、泮池
是文庙建筑中的主要特征。依古制,天子之学 ( 即国家级学校 ) 四周必环以圆形流水,称辟雍;而像孔庙这种诸侯之学必有半圆形流水,称泮池或半璧池。故后人便将考中秀才、有进入诸侯之学资格者称之为 “ 入泮 ” 或 “ 游泮 ” ,秀才 “ 进学 ” 也雅称 “ 入泮 ” ,意即进入孔学大门。泮池上修一桥,称之为 “ 泮桥 ” 、 “ 状元桥 ” 。
恢复的泮池为一半月形水池,池南北宽 7.20 米,东西长 18.00 米,水面 221.94 平方米,碧水悠悠,清波荡漾,映日荷花娇美秀丽,金色鲤鱼自由地游来游去,大有蓄势一跳龙门之举;池上架单栱石桥一座,南北长 7.20 米,东西宽 2.50 米,上有石雕栏杆,栏杆柱头饰莲花石蕾,桥呈弧形,桥两侧均有二石伸出,上雕螭首。
5.2.3 、棂星门
文庙的大门,古时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取此为名,寓义人才辈出,文运亨通。据古书所记,棂星即天镇星, “ 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 ” ;又云棂星乃 “ 文曲星 ” ,修建 “ 棂星门 ” 意在说明庙内供奉的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和文曲星相比,其思想教化苍生,惠及后人,主 “ 人才辈出,利于国家 ” 。
设计恢复的棂星门为木石结构牌坊,四楹托檐,石鼓夹抱,单檐双肩,歇山式琉璃瓦顶蓋,高 10.30 米,面阔轴线 10.50 米 ,共三间,中间为开敞式通道;占地面积 50.76 平方米;枋额正中有悬匾,上书 “ 棂星门 ” 金色大字,实乃一个精美的建筑艺术品 。
5.2.4 、杏坛
"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杏坛设教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 北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却无记载 . 宋天禧二年( 1018 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 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杏坛十字结脊,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坛侧几株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曳。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
新建修的阆中文庙杏坛,每个亭脊高 9.90 米,为两面歇山,南北长 9.00 米,东西宽 6.80 米,重檐,全木结构,素筒瓦屋面,翘角,双重半拱。每个杏坛建筑面积 67.68 平方米,占地面积 67.68 平方米。市上复建文庙,置杏坛,受到广大群众好评,有人曾即兴作诗:“弦歌鼓琴绕碧空,阆苑仙境满春风。杏坛花开堪独秀,重教兴邦今古同。”为之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