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市域综合交通

1、铁路
规划7条铁路,其中已建成铁路3条,包括焦柳铁路、宜万铁路和汉(武汉)宜(宜昌)城际铁路;规划新建设铁路4条,包括十宜铁路、宜石铁路、宜张铁路和紫云铁路。
规划铁路客运站包括宜昌东站、宜昌站、小溪塔站、枝江站、当阳站、五峰站和兴山站;货运站包括宜昌南站、太平溪站、茅坪站、枝城站、白洋站、鸦鹊岭站和紫金岭站,其中太平溪站、茅坪站、枝城站、白洋站和紫金岭站作为水铁联运货运站。
2、高速公路
规划10条高速公路,其中已建成的高速公路4条,包括沪渝高速汉宜段(即汉宜高速公路,含三峡专用公路)、沪渝高速宜恩段、沪蓉高速荆宜段(即荆宜高速公路)和宜岳高速翻坝段(即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在建中的高速公路2条,包括沪蓉高速宜巴段(即宜昌至巴东高速公路)和保宜高速(保康至宜昌高速公路);规划新建设的高速公路4条,包括宜张高速(即宜昌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太张高速(即太平溪至张家口高速公路)、宜岳高速(即宜昌至岳阳高速公路)和宜来高速(即宜都至来凤高速公路)。
3、公路
构筑市域各县(市)城之间的环路和大宜昌环路。
4、跨长江通道
新建5座跨长江大桥。分别为:红花套长江大桥(暂定名)、香溪长江大桥、庙嘴长江大桥、伍家岗大桥(暂定名)和白洋大桥。
5、公路客货运站场
规划二级及以上汽车客运站场共18个,货运站场13座。
五、城市性质及规模
(一)城市性质
世界著名的水电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二)城市规模
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规模为2015年200万人,2020年226万人,2030年302万人。
规划至201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总量为2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100平方米;至203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总量为30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
六、规划区规划
(一)规划区结构
规划区结构为“一带三区”,即长江城镇聚合带为一带;沿江分布三个城镇区,北部为生态城镇区;中部为核心城镇区;南部为产业城镇区。
(二)空间管制
规划区分为三类管制区域,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
(三)规划区内长江经济带布局
规划区布局北部沿岸为旅游发展区,中部为服务区,南部为产业区,长江经济带重点打造三条廊道。
(四)三峡枢纽港及交通规划
整合规划区内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多种交通设施,建设三峡枢纽港。三峡枢纽港发展定位为翻坝中转港、工业输出港、三峡旅游港和西部出海港。
七、中心城区规划
(一)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
中心城区形成“沿江带状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城市主要沿长江城镇聚合带布局,以柏临河、桥边河、黄柏河、清江、玛瑙河为垂江发展轴线,实现城市组团的纵深拓展。

(二)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1、道路等级
规划将城市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层次,其中主干路又分为干线性主干路和普通主干路。
2、道路结构
规划形成“三纵五横”快速路网格局,“四纵三横”的干线性主干路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