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山体和风景名胜生态保护功能类型区包括香山、凤凰山等山体和双山岛生态旅游度假区。
(5)农林生态保护功能类型区包括中部城郊林地、农田和东部乐余农业发展区。
(6)城镇建设生态引导功能类型区包括杨舍城区、金港、锦丰、塘桥、凤凰、乐余镇区等。
(八)城市特色
1. 总体目标
凸显长江、港城、水乡的地域特征,挖掘长江文化、创新精神的文化内涵,彰显有序、和谐、宜人、精致的城市形象,塑造“枕江汇林脉,阡陌泛波影;都会衔绿心,港城间相映”的城市意象。
2. 市域风貌区
中心城区作为现代都市风貌区,展现活力、多元、精致的现代都市风貌特色。
金港片区作为绿色港城风貌区,展现现代滨江港口城市形象。
锦丰片区作为滨江产业风貌区,展现临港高端产业基地形象。
乐余片区作为滨江生态风貌区,展现滨江生态田园形象。
凤凰片区作为江南水乡风貌区,展现江南生态水乡形象。
3. 市域景观轴
“东横河—盐铁塘”景观轴、 滨江景观轴连、江海路景观轴、 “一干河——新沙河”景观轴、锡通高速公路景观轴、农场河——六干河——凤恬路景观轴。
4. 市域自然节点
自然节点包括香山、凤凰山、双山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黄泗浦五处。
5. 历史文化保护
(1)文化保护与提升策略
加强文化资源的调查、勘探,依据不同文化遗产特点,采取多样化保护与利用手段,加强保护文化遗存本体及历史环境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保护;建立更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将现代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文化遗存纳入到保护体系中;梳理城市文化脉络,加强文化遗存同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促使文化资源得到活化与可持续利用。
(2)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凤凰镇。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36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50项,包括国家级名录2项:苏州评弹、吴歌—河阳山歌;省级名录5项:河阳宝卷、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制作技艺、后塍黄酒(沙洲优黄)酿制技艺、后塍竹编技艺、金村庙会;苏州市级名录3项等。
6. 旅游规划
(1)旅游发展目标
以“文明之都,旅游胜地”为目标,突出长江生态文化特色,形成以观光产品为基础、生态度假产品为重点、文化休闲旅游为突破、现代商务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强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实施跨地区旅游资源组合;建立总体布局合理、分区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建设苏州沿江旅游集聚区中的精品示范区、中国一流的滨江休闲胜地和世界知名的港口旅游城市。
(2)旅游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五区、三带” 旅游空间布局结构。五区包括中央文化商务旅游区、东部农业休闲旅游区、南部历史文化旅游区、西部生态商务度假旅游区和北部滨江生态旅游区;三带包括沿江观光旅游带、都市风光水上游览带和田园风光水上游览带。
(九)基础设施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体现“整体城市”理念,建成城乡统筹、安全优质、节能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保障张家港市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市域层面上着重解决供给系统的布局,包括给水系统、污水系统、电力通信系统和燃气系统等各公用设施布局和主要管网布置,为下层次专项规划提供指导;中心城区层面在市域系统布局的基础上着重解决系统内部管网的详细布置,包括给水管网、污水管网、110kV电力网和中压燃气管网及其配套设施。
(十)近期建设
1. 近期发展目标
至2012年,在全省第一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至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85%~86%;GDP总量达到320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万元。
至2015年,市域总人口185万人,市域建设用地24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城市人口9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22平方公里。
2. 近期建设重点地区
针对不同的近期建设策略,将近期建设的重点地区分为战略建设地区、优化提升地区和预留控制地区。
(1)战略建设地区
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突破需要多元化的城市空间支持,其核心就是要为多元化的城市经济创建优质的城市空间,对于这样的地区在近期要集中财力、物力及其他各种资源进行建设打造。
中心城区战略建设地区及项目分布于杨舍城区、黄泗浦中央活力区和塘桥城区。
沿江临港地区的战略建设地区及项目分布于金港片区、锦丰片区、乐余片区及双山岛。
(2)优化提升地区
杨舍城区的优化提升地区包括谷渎港地区、步行街地区的城市更新改造,整合空间资源,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功能集聚和辐射能力,促进该地区活力提升。塘桥城区的优化提升区域包括鹿苑镇区、塘桥老镇区,依托原有镇区中心,完善设施配套,整理河道,提升镇区环境。
(3)预留控制地区
预留控制地区是指近期内大规模开发建设可能性不大,但需进行整体控制和引导的地区,包括城北科教新城西拓展区,城西拓展区南侧、塘桥城区黄桥路以西、南苑路以南地区。